青岛的中山公园,承载着岛城人太多美好而又难忘的回忆。作为青岛地标式风景点,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它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可以说不可替代。这个有历史、有文化、有美景的公园,也一直是岛城人民休闲娱乐以及外来游客到青岛的必去之地。
中山公园的西南角,岞山路与延安一路交界处,矗立着两座颇有历史感的石柱门垛。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才是历史悠久的中山公园原来的正大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回望一下,这处被埋没了半个世纪的历史遗迹。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901年在太平山造林,1904年迁走会前村,同时建植物试验场,引种各种植物,只要适合在青岛生长的,便推广种植,从日本引种樱花,逐步形成公园,称“森林公园”,以树木葱茏、植物繁茂而得名。公园的正大门,最初也是从这里开始,见证了青岛解放前各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
1914年日本战胜德国侵占青岛,将“森林公园”改称“旭公园”。并扩大了樱花种植,逐步形成今天这条著名的樱花路,青岛人也称其为“樱花公园”。那时,参观樱花会都是从这个大门进入。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1923年3月,命名了青岛第一至第六等6座公园,日占青岛时期的“旭公园”被命名为“第一公园”。据《胶澳志》记载,“第一公园”占地1600多亩,是青岛市最大的公园。同年,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开始对第一公园开始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建设。
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派陈中孚为青岛接收专员接管青岛,改胶澳商埠局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1929年5月22日,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发布训令: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功绩,将本市的山东路改名为中山路,第一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以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之情。
1929年,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后,新建两座门石垛,也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如今的门柱石上,清晰可见篆书“中山公园”四个字。几次修路或改建把路面抬高的缘故,石柱尚有部分埋于地下。恢复开放的老大门,除了原顶部的圆球消失之外,其他保存完好。
据文史研究者盛显军老师介绍,早前青岛的营运马车到中山公园都是停在柞山路门。如今的南大门,最早只是进入“农林事务所”的路口。青岛有了公共汽车后,汽车站设在了附近。人们便开始从这个路口进入公园,于是这里便逐渐地被辟成了“南门”。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中山公园“樱花会”,右侧“玉兰茶社”摊位前,立着“紫藤路”的路牌。
以前中山公园里的一些道路都是有路名的,这些路名根据路旁栽种的树名命名,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樱花路”。从原公园大门向东至“樱花路”的一条路,因其两边种植了白果树,故名为“银杏路”。“银杏路”穿过“樱花路”再向东,路的两边种植了海棠树,这条路就叫“海棠路”,这也是公园老大门由西向东贯穿整个公园的一条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山公园南大门改建在了如今公园正大门的位置,但老大门照样开放。有读者留言,大家不妨回看一下1959年的老电影《冰上姐妹》,镜头里就有中山公园老西南门进去直通樱花大道的宽阔马路的美丽实景,相信老青岛人一看就记忆犹新。
1972年南大门再次改建后,成了现在的样式。自此,与青岛第一体育场正对的南大门,就成了人们印象里的公园正大门了,原西南大门改为了侧门。早期的时候,中山公园从南面到东面都是竹篱笆园墙。1966年下半年破“四旧”时,万国公墓内的坟墓及精美别致的纪念碑等建筑被彻底破坏,零落的残石堆放在中山公园小西湖南侧,后来被多用于公园园墙与地面硬化铺设。如今,在中山公园的一些角落中,仍会时有发现。
有了砖石垒砌的中山公园园墙,同时也将西南门包在了墙内。南大门改扩建后,中山公园公园的西南门被废弃,在小西湖南侧修建了新的西门。这座历史公园从初建至此的老大门,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中山公园修建了围墙之后,成了封闭式园林,这两个石垛子也围了起来,从此后再也没有与市民见面,人们也逐渐遗忘了这里。直到2010年中山公园拆墙透绿改造中方才再次露出线年拍摄的公园原大门旧迹
中山公园是在德占青岛初期就开始开发建设的综合性公园,历经百余年风雨,园内除了数不清的林荫古树,尚有多处历史建筑及遗迹散布其中。两座保留至今的石柱门垛,以及这处公园最初的正大门,见证了中山公园的历史变迁与青岛的发展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