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10月16日消息(记者 蒙健)根据以往有公众误食毒蘑菇、河豚、铜铸蟹、蟾蜍等有毒动植物导致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情况,10月16日,海南省食安办发布有毒野生动植物和野生蘑菇中毒消费提示(2024年第21号),提醒公众不要自行捕捞、食用河豚、蟾蜍、铜铸蟹、织纹螺、毒蘑菇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禁止采购、加工和销售河豚、蟾蜍、铜铸蟹、织纹螺等有毒有害动植物,尤其列举的以下这些有毒有害动植物切勿擅自食用。

  河豚,又称河鲀鱼、龟鱼、鸡抱、气泡鱼、气鼓鱼等,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汇合处也可发现。一般体长在10~30cm左右,大的可达63cm以上。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体背灰褐,体侧稍带黄褐,腹面白色;体背、侧面的斑纹随种类不同而各异。

  河豚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无力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潜伏期为0.5~3小时。河豚中毒极易导致中毒人员的神经麻痹,进而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现在尚无特效的解毒药和治疗方法,中毒死亡率比较高。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因食用河豚引起的食物中毒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国家早已明令禁止擅自经营河豚。

  蟾蜍是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海南省各地有分布。蟾蜍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其分泌出来的黏液含有剧毒,对人体心脏、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产生严重损害。症状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的会出现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蟾蜍的毒性物质,不单存在于耳下腺和皮肤腺,其毒性物质还存在于肌肉、肝脏和卵巢。蟾蜍可作中药,但必须通过加工。含蟾蜍成分的中药如果过量服用,也会导致中毒。

  为防止中毒,市民切勿随意食用蟾蜍,购买食用蛙类时要辨清青蛙与蟾蜍,慎防中毒。餐饮单位禁止加工制作蟾蜍。目前对蟾蜍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发生误食蟾蜍中毒,应立即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皮肤染毒也要迅速用温开水冲洗,并尽快送医院处理。

  铜铸蟹,又称铜铸熟若蟹。头胸甲壳呈横卵圆形,背部隆起分区明显,表面光滑。全身表面呈青绿至紫褐色,其间有白色,褐色与青橙色的不规则花纹,形成特殊的斑驳色彩,甲长约5公分,甲宽约10公分。可能含有麻痹性生物毒素,中毒病人表现为口唇、手脚发麻,步态不稳等症状。

  鲎亦称马蹄蟹,是一种古老的生物,主要有中国鲎、圆尾鲎等品种。我国沿海地区食用的是中国鲎,圆尾鲎与中国鲎外形相似,从外形上较难区分。圆尾鲎成体及幼体的卵、肌肉、黄色结缔组织均富积有河豚毒素,人食用后中毒表现为头晕、胸闷、口周麻木、四肢无力,甚至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为有效预防海鲎中毒,在圆尾鲎和中国鲎难以区别的情况下建议市民尽量不要购买或食用鲎类;餐饮单位要严格把好进货渠道和采购验收两道关,禁止采购和加工有毒鲎类。一旦误食出现口周麻木、四肢无力等症状,应立即上医院治疗。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沿海。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

  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麻风树又名假花生树、青桐木、黄肿树、臭油桐、亮桐、水漆、桐油树等,属大戟科灌木,高3~4米。种子呈长圆形,种衣呈灰黑色。麻风树全株有毒,茎、叶、树皮均有丰富的白色乳汁,内含大量毒蛋白,但以种子含量最高。食2~3粒即可中毒,7~8粒可致死。进食麻风树种子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发病,中毒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可出现畏寒、发热、腰痛、酱油色尿、黄疸、贫血等溶血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表现出皮肤干燥、口干、面部皮肤潮红、瞳孔轻度扩大,心率快等。中毒轻者一般一天左右能够恢复。

  请勿自采自食麻风果,以免误食发生中毒;中毒后,应立即采取刺激口咽催吐或药物催吐等措施,并尽快到医疗机构救治。学校及家长要教育学生勿采摘麻风果,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预防麻风果中毒事件发生。

  曼陀罗又称疯茄儿,其花称洋金花,是常用的中药之一。种类很多,各地称呼也不一致,为一年生的草本,我国各地都有生长,大多是野生。全株有毒,主要成分是莨菪碱、阿托品及东莨菪碱等生物碱。各种之间所含毒性成分及量各不相同,根、茎、叶、花、果实含毒量也不等,以种子含毒量最高。误食种子,浆果或幼苗可引起中毒。患者有口干、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皮肤干燥、潮红、发热,心跳增快、呼吸加深、血压升高、头痛、头晕、烦操不安等症状。

  预防措施是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教育儿童识别并不吃曼陀罗的浆果,防止曼陀罗的种子混入可食豆类,防止曼陀罗的幼苗、叶子混入菠菜等蔬菜中,在食用菠菜等蔬菜时,要挑除菜叶的杂草杂叶。

  野山芋又称海芋,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分布于南方各省区,全株有毒,以块茎毒性最强烈。野山芋根茎含有生物碱和草酸钙,又称含毒皂甙;另一种毒性成分带有刺激性的辣味。

  野山芋的毒性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成高铁血红蛋白造成机体缺氧,还有消化道刺激症状。生食叶和根都会引起口腔、舌强烈刺激和烧灼感,有描述称犹如飞针拮喉,反应非常剧烈。其毒性有季节性变化,以旱季末最高。对该植物的敏感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故绝对不宜食用,严重者可因呼吸受阻致死。

  海南省野生蘑菇资源比较丰富,每年都发生误食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毒蘑菇的毒性成分复杂,中毒表现各异,主要有恶心、呕吐、流涎、流泪、精神错乱、急性贫血、黄疸、脏器损害等,中毒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且没有特效疗法,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毒蘑菇中毒事件全年均有发生,以夏秋季节为主,中毒事件主要由家庭误采、误食导致。关于毒蘑菇,一是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员,目前没有简单、易行、可靠的鉴别方法。民间、网络流传的一些识别方法经证明并不可靠,不要轻易相信网络和一些非专业机构宣传资料上鉴别有毒野生蘑菇的方法。二是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勿采、勿食、不买、不卖不明品种野生蘑菇。三是一旦出现食用野生蘑菇出现中毒症状,要立即进行催吐,并尽快就医。

  为保护公众身体健康,避免发生误食上述有毒有害动植物导致的中毒事件,海南省食安办告诫如下,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自行捕捞和食用上述有毒动植物。如果误食发生中毒症状后,应立刻到医疗机构就诊,不得延误;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上述有毒动植物。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上述有毒动植物的,请及时拨打12315投诉举报电线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文昌确实有3名村民食用癞蛤蟆后出现中毒症状,痛心的是1人已经死亡。经鉴定他们3人是吃癞蛤蟆导致中毒,另外2人还在医院抢救。”10月15日,文昌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张某奋在文城开了一家饭店。10月13日晚,张某奋和同村的张某及文昌市昌洒镇的一位朋友一同吃饭喝酒,并食用他们自己捕捉的癞蛤蟆。饭后不久,他们3人便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和腹泻的症状,立即被送往文昌市人民医院抢救。医生经初步诊断是食物中毒引起。

  10月15日,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陈医生告诉记者,经医学鉴定,张某奋是食用蟾蜍(即癞蛤蟆)导致中毒,出现休克和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目前还在全力抢救。

  如今,张某奋的病情依然没有明显好转,仍处于生命危险期,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这个普通家庭难以承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张某奋的家人恳请社会各界好心人士能够伸出援手,帮助她们一家渡过难关。

  “癞蛤蟆是中国传统名贵药材之一,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一粒珠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在文昌市文城镇经营中药店的黄兴浩告诉记者,癞蛤蟆的毒囊很致命。

  文昌市人民医院的专家也表示,癞蛤蟆可以用来治病,但它含有毒素,要经过特别的工序去毒,市民切勿随意食用。

  “癞蛤蟆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其分泌出来的黏液含有剧毒,对人体心脏、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会产生损害。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会出现昏迷,甚至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文昌市人民医院的林医生提醒,违规食用吃癞蛤蟆中毒可能导致生命危险,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要立即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此外,皮肤染毒也要迅速用温开水冲洗,并尽快到医院就诊。

  据了解,癞蛤蟆学名蟾蜍,属水陆两栖爬行动物,皮肤粗糙,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皮脂腺,在耳后的一对最为发达,称为耳后腺,其分泌的白色乳状液体或黄色液体蟾酥,就是蟾蜍毒性的来源。蟾蜍喜湿、喜暗、喜暖。白天栖息于河边、草丛、砖石孔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傍晚到清晨常在塘边、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旁或房屋周围觅食,夜间和雨后最为活跃。野生蟾蜍不仅是农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虫的天敌,而且是动物药蟾酥的药源。但要合理开发利用,不能乱捕滥捉。

  “野生蟾蜍属于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根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三有动物即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随意猎捕和出售。”15日中午,文昌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10月,国家林草局就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于蟾蜍等19种野生动物,《通知》规定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但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对于这19种野生动物,另外,《通知》还要求林草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分类制定管理措施和养殖技术规范,加强政策指导和服务,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严格落实防疫检疫相关要求。

  麻风果,别名假花生、木花生等,是麻风树的果实。麻风树全株有毒,茎、叶、树皮有丰富的白色乳汁,内含大量毒性蛋白,麻风果种子含量最高。种子腰果形状,乳白色,味道似生花生,有腹泻、催吐、溶血作用。食23粒即可引起头昏、呕吐、腹痛、腹泻,多食症状加重,有呼吸困难、皮肤青紫、循环衰竭,并有少尿、血尿及明显溶血现象,最后虚脱死亡。

  麻风果生于平地、路旁和灌丛中,多为栽培(海南居民常把它插在地上围成篱笆,然后它会自然生枝长果),也有野生。主要分布于海口、三亚、五指山、琼中、文昌、东方、昌江、儋州、保亭、万宁、临高、澄迈、乐东及陵水等市县。常有散居儿童、中小学生、外地工友在路边、村庄误采误食而引起中毒,中毒案例几乎每年都有发生。610月份是海南误采误食麻风果引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发季节,应当引起重视。

  榜薯,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白薯莨的别名。它是一种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大小不一,卵形或卵圆形、或不规则,外皮褐色,有多数细长须根,断面新鲜时呈白色或微带蓝色。种子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顶部,种翅向蒴果基部伸长。花期为45月份,果期为79月份。

  榜薯有毒,与木薯等可食用薯类外观相似,容易造成误食中毒。中毒后能够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四肢麻木等症状。榜薯主要分布于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在海南乐东、海口、澄迈、五指山等多个市县均有发生误采误食榜薯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夏季是四季豆、扁豆、芸豆、豆角等各类菜豆大量上市的季节。生的菜豆中,含有皂甙和植物血球凝集素等天然毒素,通常情况下,充分加热后能够破坏其毒素,一般不会引起中毒。

  但如果过于追求“脆”“绿”的口感和外观,或者一次加工量过大翻炒不均匀,未充分烧熟煮透,毒素没有被完全破坏,食用后可导致中毒。中毒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胸闷、心悸、乏力、四肢麻木,甚至电解质紊乱等。

  曼陀罗又名醉心花、狗核桃,全株有毒,其主要有毒成分为莨菪碱、阿托品及东莨菪碱(曼陀罗提取物)等生物碱,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最大、嫩叶次之、干叶的毒性比鲜叶小。毒性主要是生物碱,在误食其果实后,会出现腺体分泌较少、口干、吞咽困难、瞳孔散大、抽搐、发烧、意识障碍、呼吸浅慢共济失调等症状,严重时可因延髓麻痹而死亡。

  曼陀罗中毒,多因将曼陀罗当成秋葵或可食野菜、野花、果实误采误食引起。一旦误食应立即入院救治,除采取药物解毒外,入院前还应催吐处理。

  海南多地有采食野菜的习惯,五指山野菜、乐东野菜等深受大家喜爱,在市面上、餐饮服务单位经常看到有野菜的销售、食用。然而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野菜,本身可能含有微量的天然毒素,一次进食量过大可引起身体不适。另外,一些有毒植物与可食野菜外观类似,误采误食可导致中毒。中毒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多见,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凹脉丁公藤,是九来龙的别称,是一种木质藤本植物,幼枝稍被柔毛,老枝有明显的纵长木栓棱,生于低山路旁、溪畔或海边疏林中,通常攀缘于大树上。凹脉丁公藤分布于广东、海南等地,本种茎、叶服用会引起重泻、呕吐中毒。其与海南居民常用作药食的单根藤在外观上比较相似,生长环境基本一致,容易造成误采误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