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十分荣幸能在香港苏富比全新旗舰艺廊,献上历史悠久的潘氏小听颿楼藏珍。趁着这难得机遇,承蒙潘氏家族、资深学者的支持,昨日顺利举行学术座谈会,观众反应踊跃,坐无虚席。主讲嘉宾演说深入浅出,互动环节轻松生动,加深大众对此十三行世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文化、艺术、歴史上的贡献。
程美宝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毕业后,远赴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取得中国近代史博士学位。她在广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任教近二十年之久。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系主任,研究题目以华南历史文化为主。
昨天她以《在故乡、省城与世界之间:「潘启官」及其族人的活动轨迹》为题,以三地为引子,阐述潘振承(1714-1788年)早期离乡背井,远在吕宋(菲律宾)经营海贸,因此精通西班牙语。日后在广州乘着「一口通商」的优势,奠基家业,西关开设商行,打造海上贸易王国。潘氏家族祖籍福建,以外来人的身分定居广州番禺,自建新乡,取名龙溪乡栖栅,寄托怀念故里之情。程教授提醒,海珠区栖栅南街、龙溪首约、潘氏家庙、聚龙通津等址,如今尚有迹可寻,有心人可沿路寻访古迹,想像潘氏昔日的生活。她又指,潘振承精通西班牙文,潘家后代则操英语。原来他们会以口授形式,让伙计或外籍朋友代笔写信,为免有误,常作覆核,又要求与口述措词接近,是以书信较形口语化、中国式。潘氏又通晓西洋礼仪,宴请欧客,中西佳肴,刀叉筷子,一应俱全,难怪宾客津津乐道,宴后详细笔录。
程美宝教授在嘉宾对谈环节中,向苏富比中国艺术品部副主席李佳透露,西洋商人在广州活动范围受限,潘启官等商人却为他们提供了社交机会,让他们在远离故乡之地,共进西餐,互通消息。程教授又指出潘启官对世界怀有好奇之心,收藏不少地图,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范畴。
广东文献学者、收藏家与书画家梁基永博士,出生于广州西关的清代科举与洋商世家,广州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对广东历史文化各学科多有涉猎,著作有《黎简》、《李文田》、《清代禁毁书目考补注》、《岭南草木状》、《清代翰林与香港》等。
他昨日的报告题为《从看篆楼到听颿:潘氏家族收藏文化》。他认为,从潘氏第一代的外贸商人潘振承儿子潘有为(1743-1821年)在乾隆三十七年成进士,是潘家最早最得功名的,从此也开展了家族的收藏事业。他的学养成就,标示了家族成功从商人角色向文化转变,在众多清代外贸富商家族中,最为成功。到了第三代,潘家好藏者众,潘正炜建立听颿楼,书画名品收藏极丰,又出版书画记录,还标注购入价格,对研究艺术市场历史尤其重要,从中了解道光年间收藏家对不同画家的评价。潘正炜堂兄潘正亨也是名藏大家,家人潘正衡则专注搜集黎简作品,开创了广东以单一收藏主题为主的文化。梁博士指潘氏收藏表现出家族群体性,每一代都有自己收藏的主题,书画、印章、瓷器。近代潘祖尧建小听颿楼,重新购回潘氏旧藏,延续祖德,是收藏历史的佳话。
苏富比中国艺术品部专家周卓盈,拫据《美术学报》潘剑芬博士的文章〈广州十三行行商潘正炜商业及艺术用印研究〉作简报。研究指出,商务合同所用印章一般变动较少,每次的变更均意味着商家有重大变动,从而可看到潘氏商业帝国背后的变化。潘正炜(号季彤,1791-1850年)虽承继家业,心系艺文,然传世书画作品罕稀,但从题跋、钤印可知他以古为范,反复临摹古代墨迹,更刻制「季彤临本」印,但仍感「仿古不得其万一」,为人谦逊。文章又指潘正炜饮水思源,别井离乡,刻章「河阳潘氏书画」寄寓故乡之念。他又常重温鉴藏作品,时钤「潘氏听颿楼藏」、「季彤心赏」、「季彤审定」等印,但罕见「季彤平生真赏」,大概最为珍重之品才会钤盖此章。正炜且有「岭南潘氏鉴藏」章,可见他对所居地域的身分文化认同。
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部主管左昕阳,则与观众分享他对听颿楼旧藏宋仁宗高宗临兰亭卷的见解。从唐太宗如何珍慕王羲之《兰亭序》开始,谈到不同年代的摹本,唐有欧、虞、冯、褚,元有赵孟𫖯,明则有董其昌;宋代摹本虽有纪录,实物从缺。他引述庄申之言,指仁宗与高宗御临本,介乎唐元之间的宋代,正好填补了这个时间上的空缺,说明《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发展的延续性。欧阳修曾赞道宋仁宗「飞白尤为神妙」,但实例难得一见,如今此卷再现艺坛,一睹宸翰法书之妙,诚为美事。
左昕阳并就焦点展品略作讲解,热忱盈腔,观众听得耳犹未尽。首推石涛〈花卉诗册〉,妙画兰花、芭蕉、墨竹、甁花、秋菊、水仙等,每开有郑板桥的对题。郑板桥的花卉受到石涛的深刻影响,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评论石涛的文字。此册并见石涛墨迹、板桥题字,极为难得。
庄申,〈《兰亭序》与宋代的两种御临本〉,《明报月刊》,1985年10月,第238期,页41-46
章文钦,〈十三行行商早期首领潘振承〉,《广州十三行沧桑》,广州,2001年
潘刚儿、黄启臣及陈国栋,《广州十三行之一:潘同文(孚)行》,广州,2006年
潘剑芬,《广州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家族研究(1714-1911年)》,广州,2017年
潘剑芬,〈广州十三行行商潘正炜商业及艺术用印研究〉,《美术学报》,2022年第3期,页20-29
展览:敏求精舍银禧纪念展览(1985),香港市政局与敏求精舍联合主办,香港艺术馆,1985 年 10 月 25 日 - 1986 年 1 月 15 日
出版:《中国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银禧纪念展览),第 60 - 63 页,敏求精舍,1985 年
2. 萧镃,《尚约文钞》,卷七,见《明代基本史料丛刊 - 文集卷》(第二辑),线.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会考》,卷五,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4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 191 - 192 页。
4. 安岐《墨缘汇观》,〈法书墨搨卷下十一〉,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3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 334 页。
5. 吴其贞《书画记》,卷四,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年 8 月,第 404 页。
6. 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一百六十,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4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 280 页。
8. 潘正炜《听帆楼书画记》,卷一,见《(增批全本)听帆楼书画记、听帆楼续刻书画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年 4 月,第 24-26 页。
9. 朱家溍《历代著录法书目》,紫禁城出版社,1997 年 10 月,第 100-101 页、第 106 页。
10. 庄申《兰亭序与宋代的两种御临本》,《明报月刊》第 238 期,1985 年 10 月,第 41-46 页。
11. 鲍漱芳辑,《安素轩石刻》,嘉庆四年至道光九年刻,原石藏于扬州博物馆。
12. 孔广陶辑,《岳雪楼鉴真法帖》,同治五年至光绪六年刻石拓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丑册〈仁宗临兰亭序〉。
13. 潘正炜辑,《听帆楼法帖》,光绪二十八年刻石拓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第二册,〈宋高宗〉。
14. 叶应阳辑,《耕霞溪馆法帖》,道光间刻石拓本,广州博物馆藏,不分卷,〈宋仁宗〉。
听颿楼藏珍首推宋仁宗与高宗临王羲之《兰亭序》卷,宸翰稀珍。王羲之《兰亭序》其文脍炙人口,其书被奉为法书至高经典,历代书家无不精研临摹。此作乃王羲之名帖之首,写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为修袚禊之礼,王氏邀少长群贤四十一人会于兰亭,一觞一咏,兴乐而书。
今传之各本《兰亭》书迹中,宋仁宗御笔之重要性自不可言。宋代第四位君主仁宗,在位时间最长,史评「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虽然日理万机,闲暇时寄情笔墨。仁宗法书着录已稀,传世作品更罕。
「至若《稧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赵室四代后,宋朝第十位皇帝高宗,又即南宋开国君主,也临《兰亭》。遥想当日御书临摹羲之兰亭,高宗向高古先贤拜学艺文底蕴,在手挥笔运间,深悟传承之道,体现在金人入侵且赵室被迫迁逃之下,惟承袭北宋政治文化传统,尚古尊祖,图藉此宣扬皇权正统。二帝法书合装一卷,题跋自南宋至清代道光,跨越七世纪。直至道光年间,宋代宸翰乃与《定武兰亭唐榻本》共裱一卷,但现已分道扬镳。潘家珍存此卷,从潘正炜的听颿楼到潘祖尧的小听颿楼,逾一百七十寒暑。仇国仕补充:「宋代御藏,也以尊古为尚。中国经典强调尚古与敬尊,乃慧智仁德不二法门,君权承袭,同遵此理。先哲慧思,蕴存字里行间,遂赵宋以降数百载,历代帝君藏法帖、勤临摹,在横竪撇捺中寻觅至理箴言。」
宋仁宗及宋高宗临王羲之《兰亭序》将于 10 月 16 日以单一拍品专场亮相。同日将呈家族收藏之一系列书法、书画及中国艺术品。展览将于 10 月 8 日至 15 日在苏富比旗舰艺廊公开展出,标志着苏富比致力为访客带来非凡无比的艺术杰作,将美学体验推向极致,并培育香港、亚洲乃至其他地区的收藏文化。
出版:户田祯佑、小川裕充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续编》第一卷,东京,1998,页 II-144-145,图版 S34-005
著录:潘正炜撰《听帆楼书画记》,卷之四,1843,见《古代书画著作选刊书目:(增批全本)听帆楼书画记、听帆楼续刻书画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页 283 - 286
此册共八开,分别绘兰花、芭蕉、墨竹、甁花、秋菊、水仙等,每开有郑板桥的对题,此外题者还有孔广陶、吴荣光、熊景星、吴锐、汪之鍠、李步墀。郑板桥的花卉受到石涛的深刻影响,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评论石涛的文字,如《清湘老人题记》的附录就有多则,可知他一生看过不少石涛的书画。郑板桥生前没有见过石涛,也非石涛门人,但与石涛的弟子多有往来。此册墨趣横生、笔力劲道,为石涛较高水准的花卉题材作品。著录于潘正炜《听颿楼书画记》,原有十开,惜已遗失两开。
此册汇集清初「虞山」及「娄东」各名家,体现「画学正统」之面貌,记录文人诗文相酬。上款人「若翁」,即袁若遗,名国梓,字丹叔,淞江人(今上海),顺治己丑进士,官至衢州、平阳、嘉兴知府、刑部郎中员外郎主事。此册后传至其孙袁秉直,袁秉直字柏田,颇显于时,历江西布政使、福州知府。袁氏为江南望族,诗书传家,名冠一时。袁秉直宦游四方,经常邀约当时官场名仕与文坛名贤共赏此册,于是留有嘉道时期题跋十几种。
展览:〈好古敏求 : 敏求精舍四十周年纪念展〉,香港艺术馆,二○ ○一年六月七日至二十六日
1. 户田祯佑、小川裕充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续编》第一卷,东京,1998,页 II-148 - 149,图版 S34-012
2.〈好古敏求 : 敏求精舍四十周年纪念展〉(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二○ ○一年),页 164 - 167,图版 55
1. 罗振玉辑,姜实节著《鹤涧先生遗诗》(见于《雪堂丛刻》),台北,艺文图书馆,页九
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蒋深广邀吴中名士,在「绣谷」举行饯春雅叙。座客之中,众多文人而外,更有张忆娘出席,成为聚会焦点,张忆娘,原名小乙,为康熙年间姑苏名妓,色艺冠绝一时,文人墨客纷纷为之倾倒。杨晋(1644 - 1728)乃王翚(1632 - 1717)入室弟子,除擅山水、花鸟,亦工于人物写真,技法十分全面。此卷为张忆娘绘肖像,是杨晋应「绣谷」主人蒋深(1668 - 1737)之请而作。
此画笔墨寥寥,画中人物却小巧简洁,一丝不苟,神态活现,眼中含羞带笑,别有一番神韵。画卷中花容月貌、丰姿婀娜的张忆娘,在袁枚(1716 - 1797)《随园诗话》中有生动记述:「忆娘戴乌纱髻,着天青罗裙,眉目秀媚,以左手簪花而笑」。
翰墨百年,各领风流,《张忆娘簪花图》自面世后,文人题咏随岁月而增加,从蒋深、蒋仙根父子两代,以至晚清藏家辛耀文(1876 - 1928)等,皆多番向友人征求题句,迄今可见,历代题跋合共五十多篇,年代跨度凡二百余载,堪称洋洋大观。其所承载之文化重量,自不待言,流传之间,这幅记录了三百多年前一段文坛韵事的绘画,不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珍品,同时属于文学史中的宝贵文献。
「天下法书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祝允明书法广师古人,面貌多变。本幅书《天马赋》,出入怀素、米芾之间,而面貌自奇,率直华美,神采奕奕。综观之,布局之疏密、笔势之顿挫、运笔知缓重,皆自出胸壑,结构多姿,变化万千。后附杨士骢拔七则,杨氏,字芰青,民国后任众议院议员,交游广阔,与袁世凯姻亲,徐世昌世交,精书画鉴赏,吴昌硕、齐白石等先后为其冶印。
潘宝珩(号佩如,潘正炜之孙,1862 - 1927)收藏,此后家族传承,经小听颿楼递藏
《好古敏求:敏求精舍三十五周年纪念展》,香港艺术馆,香港,1995 - 1996 年,编号 96
渣斗式花盆釉色似流霞幻彩,乃官钧经典,或为永乐迁都北京新宫陈设所制。釉层致密,光线折射呈天蓝,釉药含铜,氧化还原呈赤紫,浓淡斑驳,氤氲漫染如雾岚,乃河南钧台窰独创釉色。此器原属潘宝珩(1862 - 1927)旧物,珍存潘家近百年,极是难得。
潘祖尧,《现实中的梦想:建筑师潘祖尧的心路历程1968-1998》,北京,1999年,页221(左上)
对椅透雕瑞兽纹,设计优雅,搭脑外展,平添轩昂气度,充分表达明代木匠的精湛技术,艺术造诣。其弧形靠背自然地承托人的后背,增添舒适感。搭脑因形状与明朝官帽长翅相似而称「官帽椅」,同时供悬挂织物用。明清版画中官帽椅常见于餐桌侧、文房书案前、或会客室中为宾客而设,是显赫身份的象征,与中国古代权贵生活息息相关。
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你的一份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国内一线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中贸圣佳,古天一,大羿,明石,华辰,西泠印社,崇正,华艺国际,私下交易: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博物馆推荐)香港拍卖:(苏富比,佳士得,香港保利,香港嘉德)藏品征集,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犀角,象牙,青铜器不征集)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