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有则寓言,一猎人凭一把绝世良弓赢得“猎王”美誉,却因厌倦良弓朴素的外表而请人过度镂刻雕饰,最终导致良弓折断。

  无独有偶,十三世纪的中国西南,一座小小的钓鱼城却因战备工事齐全,孤城抵挡敌军36年而举世闻名。

  镂弓易折,城小却坚,生动折射出外观与实用孰重孰轻的内在哲理。营房建设更是如此,作为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营房不仅是官兵工作生活的家园,更是服务练兵备战的平台,“营房就要有营房的样子”,首先就得有“能打仗的样子”。

  军人只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士兵应征入伍,穿上军装,拿起武器,接受训练,以及睡眠、吃饭、喝水、行军,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在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时间进行战斗。营房作为军队屯兵操练的重要场所,更应时刻把战备训练作为首要功能,把营房作为培塑战斗精神、锤炼战备意识的“磨刀石”来建,让官兵在营房中就能感知战场,砥砺士气。

  一名军事理论家曾说,军队平时环境离战场越近,越能打仗。诚然,良好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条件,能对官兵产生拴心留人的作用,但倘若在营房建设中片面热衷于花花草草等背离实战的“羽毛”,就会弱化军人的血性,容易让官兵产生“战争还离得太远”的错觉,消磨战斗意志。

  如今,个别单位营房建设重“颜值”轻“本职”、光“养眼”不“养战”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亭台楼阁精美,却疏于增强作战功能;有的花草树木光鲜,却阻隔了战备通道;有的生活设施齐全,却没有配套的训练场……如此这般,在外观上下太大功夫,把战备观念与打仗功能抛在一边,营房再精致也与练兵备战背道而驰。

  一支军队怎样生活,折射这支军队怎样打仗。营房建设虽没有固定样板,但营房功能始终聚焦打仗,这无疑是共识。让营房姓“军”向“战”,就需要做到一砖一瓦贯彻战备要求,一楼一栋符合作战需要,一景一物彰显战斗文化,切实做到“营房”向“营防”看齐。

  和平环境下,更需要让营房建设与战备训练无缝对接,只有让官兵时刻生活在准备打仗的环境中,让“硝烟味”弥漫营房每个角落,才能让官兵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磨砺出敢打必胜的意志品质与决战决胜的打仗本领。(梁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