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极致人物对话系列专题节目,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专访的多种形式,发掘各行各业的多面力量,启迪内在智慧,传递进取态度。
在与极致人物对话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新的思路、新的态度,以及敢闯敢拼、不惧艰难的心态。年末岁尾,让我们把退缩扭转,向目标进发;将回忆收录,绘未来蓝图!
黄彦青,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沈阳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导师。 沈阳市拔尖人才,辽宁省科普报告团专家,沈阳市科技专家库专家,沈阳市科普教育专家。主要从事植物分类与应用、园林植物繁育与养护、园林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等研究,重点针对北方园林特殊立地条件(寒冷、干旱、盐碱、湿地、污染等),开展园林植物引种、繁育、生产、管护和造景等应用研究。主持、参与3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申请专利10余项,主编、参编撰专著10余部。在植物学研究领域,不断挑战与攻克新的技术高点。
本期“极致与极致的对话”系列专题,有幸邀请到对植物如数家珍的黄彦青来做客,让我们共同探索植物学的奥秘,感受自然界的独特魅力,体味植物学科学家们代代相传的科研精神。
种目繁多、形状各异的植物,难免让人眼花缭乱。但黄彦青每聊起一种植物来,都仿佛是百科全书化身一般。他对植物形态、生活环境、生长习性等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当被问起是如何做到快速准确分辨时,他表示: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分类的方法,只有通过足够的、长期不断的观察,才能去分辨植物之间的区别。在黄彦青的世界里,记忆这些硬性知识从来都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探索欲的,因此记忆于他而言是一件值得享受的事。“我看到这个野外当中大自然的美,就会产生兴趣。这样日积月累,就能够掌握很多的植物。”
在做基础科研的过程中,身体力行地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是黄彦青践行的宗旨。在野外科考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险境。“曾经在秦岭的山脉里边,住了三个晚上。穿山环行,走了四个白天。比如说我们发现了比较稀缺的这个植物,我们会欣喜若狂。有一次在保护区内,一个大石头之隔我们听到动静。我们深知对面应该是一只黑熊,所以我们就静静地等待,等待这只黑熊下山。当时看到了它的新鲜的脚印,大概有碗口那么大。”对于黄彦青来说,野外艰险的环境并不能阻挡他对科研的热情,野外考察的必要性是永远被他放在第一位的。“有些时候,文字的记录是很苍白的,只有你亲自去到野外,你才能感受到这种植物在野外的生长环境。有些工作一定要亲力亲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在录制现场,黄彦青展示了做植物标本的前期过程。从植物样本的选择开始,便需要仔细认真。选择处在植物生长的最关键的时期,比如说开花或结果时期,使得标本更具有代表性。在压制标本的过程中,用吸水性较强的纸,比如报纸或宣纸,耐心细致地把植物体内的水分一点一点地吸干。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用记录本去记录它的一些野外信息与生长状态,包括当前时期植物的颜色等。
当被问到心中对植物学研究里“极致”的定义时,黄彦青认为“有一定的偏执或者是热爱。对于植物学来说,想拿出来一个成果是很难的。往往是几代科学家,然后一代一代的传承,积攒下来的一个成果。我认为这种老一代的科学家精神,他们对植物研究的极致态度影响了我们一代人又一代人,所以我们把这个事业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做基础科研所必需的一个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