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建设生态城市、公园城市,我们需要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园艺中心。它究竟是怎样的?

  顾芳(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目前,比起国外大型园艺中心,市中心好地段的小型园艺中心,更能切实满足市民的需求,在家门口,大家所见即所得,可以随手把心仪的自然之美带回家。

  前不久,追梦园里的第二届“春天开放日”活动,不仅成为网红打卡热点,而且确实启发很多市民对园艺产生兴趣。

  我们用蝴蝶兰、绣球、重瓣百合、大丽花和各类春季球根花卉营造唯美疗愈的场景和氛围,结合workshop园艺沙龙、草地音乐演奏、花车巡游派送鲜花等互动活动,倡导轻松自在、随意自然、悦纳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如一位嘉宾所说,“上海市民不缺花、不缺绿,缺的是如何把花和绿带回家”。社区园艺正是要扎根社区,它未必规模大,但必须地段好,流量多,让市民走过路过,爱上园艺,参与到园艺中。

  顾芳:园艺需要体验。搭建场地,室内+室外的布置结合,才能有多品类、多样化的植物呈现。目前有些园艺中心缺乏室外的陈列,没法外摆,功能受限。

  产业链不够成熟,人才也比较缺乏。园艺需要总监。比如从艺术角度研究上海文化,以及设计盆器、研发非植物类产品、组合盆栽、布置花园等。另外也需要专业团队负责生物研究。

  目前市场上大多见到的是插花类培训课程。园艺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更多元的培训内容,如辨别植物种类、学会基本养护知识、对某种植物的前世今生如数家珍、对空间和设计有美学概念。

  从我们市民园艺中心的实践来看,它需要强大的策划、投入,如承办环复兴公共艺术设计大赛,策划“春天开放日”“秋日种球+”等花境花艺系列活动等。

  好的园艺中心,不仅指导家庭园艺,也能对街区环境、城市生态有所推动。不复制国外,而是根据本地需求,一个个打造应用场景,更匹配我们的水土。

  顾芳:繁华盛景当然美好,但我希望下一步建立起可推广、可复制的机制。把园艺中心的准入机制讲清楚,比如运营方公示公益价格,每年带来多少培训课程,提供多少市民公益服务,举办多少场市集和活动等。可以由社会市场化运作,我们进行考核。

  如果每个街区都有市民园艺中心,生态城市的科普宣传都可以放在这个空间。植物园、科研机构的一些品种可以在市民园艺中心展示。鸟与昆虫的课堂、艺术类科普课堂等,相关行业都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近几年康乃馨、郁金香的新品种在这个平台得到推广,今年明显销量增加。

  上海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公园城市相关产学研,也可以在这方小天地中,与居民产生连接。

  相关文件明确提出,将花卉应用与“美丽街区”“美丽社区”“美丽家园”等建设相结合,组织开展花卉园艺“进社区、进园区、进村落、进家庭、进校园、进楼宇”,通过形式多样的园艺活动,激发市民参与家庭园艺的热情。打响上海花卉品牌,使花卉产业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之城”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