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水稻上山,某专家说的很有理,亩产600-700公斤有可能,毕竟旱稻早就有,经过先进选育技术可以培育好的种子。但是有前提的。

  首先就是山上的土地是熟土,很多山区人民农耕时代,就那么几亩薄田,培育了旱稻,挖出了梯田,经过多少代,放了很多农家肥,土才熟,而且不是一直旱只是耗水比水田少的多。

  如今很多地方削山头建那田,不要说水稻,就是玉米红薯都种不了,野草都生不了。尤其南方,地表植物削了后,土层挖了后,都是红土酸的。当年南方开荒扩大生产,大开展整治红土,挑了多少石灰木灰,才有一些低产水田。那些人估计忘了。

  我们广西的桂林龙胜龙脊梯田,那是没办法,没地了,山区百姓经过多少代才形成山坡沃土啊。

  (桂林龙脊梯田是风景区,可是旁边还有很多梯田却不是,目前种的人甚至少了啊)

  如今开了田就想种水稻,可能吗?90年代在家插秧,那些山脚岭脚开的田,少撒点农家肥都不行啊。那些专家带着团队去做实验,用的是什么地?是熟地还是直接开挖的呢?值得思考。

  其次就是,时间成本,那些专家带着团队去做实验,工资照拿,有些还有野外补贴,出差补贴。种出来旱稻收成600-700公斤美滋滋,估计不如几个组员几天的收入高。

  那些农民,可是要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只能眼巴巴看着这些产出。如果在打理这些需要的时间多,其它农副产品种养就会撂下,就会减少,怎么办?

  一年到头看到这几亩田,就算亩产750公斤,一年两稻,除了稻种,化肥,机具油钱,农药,收入有多少,不得不说的是,农民其它农副收入多少?

  那些人可以有工资有补贴,农民这点收入怎么养家,怎么买衣服,有孩子教育费怎么解决?很现实的,很多出去打工,肯种田的还有几个?半山腰很多老农民走上去都累。

  其他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实验团队有很多设备,还可以请农民施肥,打药,收割,估计收入比农民自己干还高。那些辛辛苦苦的农民,他们自己种就是另一回事了。

  还是我一直的说法,很多专家一直说欧美机械化,欧美怎么样,怎么样,欧美就是标杆,哪个看到欧美国家这种山区不是发展经济作物,搞养殖的?可以最大的发挥土地的作用,保护环境,充分节约时间成本。

  目前农村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基础设施,留住劳动力的问题了,让大家辛苦的同时赚的更多,才能保持农村活力,保留更多土地,不让良田撂荒啊。

  我一直认为,农村很多坡地旱地都已经大面积撂荒了,完全可以发挥部分青年人的积极性,提高补贴,鼓励用于种植牧草,杂粮,扩大养殖,提高收入。

  牧草能够养殖牛羊猪马驴,兔子,鱼,鹅,这些都可以提高肉类产量。现在进口大部分粮食也是用于养殖。

  种植牧草能充分利用土地,保护山区土质,农民把动物粪便返地可以提高地力。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防止部分企业大规模养殖,造成严重依赖进口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