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正是农忙时节,在贵州省长石镇长青村海花草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在给海花草打药、除草。此前,这里曾经是一片锈水田,村民用来种水稻。

  “传统水稻种植,亩产谷子600-800斤,能出大米500斤,按现在的市场价5元1斤计算,种水稻亩产收入大约在2500元。”长石镇党委书记杨荣祥向笔者算了种植水稻的收入账,而且这还是没有扣除人工费、种子、肥料等成本的收入。

  相比海花种植,传统的水稻种植产值并不高。同样的一块土地,换成种海花,产值却增加了十来倍。

  韦兴宽是海花基地的技术管理员,从土地平整到海花种植,再到除草采收以及销售,他全流程参与,是海花种植的“明白人”,他也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亩产生海花15000斤到17000斤左右,市场价每斤1.5元,8斤生的烘干1斤,干海花每斤是25元。平均下来亩产收入在25000元左右。”

  “海花种植是致富增收的好产业,当初引进项目,镇里可没少下功夫。”杨荣祥介绍,为了积极稳妥推进海花产业,专门对长石周边的绣水取样检测,PH值大多在6.3左右。咨询相关专家后,认为当地的水文环境很适合海花生长。

  经过多方论证种植海花的可行性后,长石镇动员当地种植大户孙时龙,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企业和村民多方互利共赢。

  韦兴宽介绍,海花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亩地从播种到采收,平均下来用工30个左右。工人工资根据工种不同,工作量不同,每天在120元到150元不等。

  常年在基地务工的长青村村民王介说,自己从一开始就参加挖田,之后的撒种,打药、除草,收海花也参加了,一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一年下来大概能挣30000元。

  通过示范引领,更多的人看到了海花种植的大好“钱景”,纷纷投资种植海花。海花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逐渐成为该镇的致富门路。

  喻峰是长石镇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过去长期在外发展,看到家乡海花草种植取得成效后,去年选择回乡发展,以每亩500元至600元不等的价格流转土地种植海花,一年的时间便尝到了甜头。

  喻峰说“这个产业确实可以做,现在已经投资四五百万元了,如果把这个产业做起来了,不光我赚了钱,同时也能把乡亲们带起来。我给当地的农户的工资都要偏高一点,最低都是120元一天。去年当地有一家两个老人在我的基地务工,到年底共结了5万多块钱的工资。”

  目前,长石镇的海花草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00亩以上。海花草在吸附重金属、净化水质等功能方面也很显著。海花产业的发展,让“锈水田”变成了“致富田”,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张纯、郑吉军、何志刚)

  “有时候一周5天都在接待督导检查,没有足够的时间抓落实。”谈起过去的基层工作,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马场坪街道黄丝村党委书记袁怀龙坦言,文山会海、表格台账、督查检查过繁过多等问题让基层干部没有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

  一所学校,一名教师,几十个孩子,贵州大山里,乡村教师孟荣达一直默默守护山里娃的求学梦。 59岁的孟荣达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山镇人,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