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迎来建园50周年的上海植物园用“反哺”的方式回馈市民游客长期的支持喜爱。
4月25日,上海植物园在建园纪念大会上一口气推出111个自主研发的观赏植物新品种,包括44个鸢尾新品种、21个山茶新品种、16个海棠新品种、4个杜鹃新品种、5个苦苣苔新品种。
它们普遍的共同点是能够适应上海的水土气候,通俗来说,就是“既美丽又顽强”,从而源源不断地走出上海植物园,在大街小巷、宅前屋后扎根,充分展现植物科研的力量,让美好充满整座城市。
“让植物科研为城市所用、造福人民,一直是上海植物园的使命。”上海植物园园长严巍介绍,很多上了年纪的市民游客知道,上海植物园有“老三花”:杜鹃、茶花、兰花,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上海植物园的前身龙华苗圃就有“三花队”,专门从事“三花”的收集繁育。
“老三花”既是多届上海(国际)花展的主角,也是上海植物园为上海城市绿化建设应用贡献最多的观赏植物,成为上海植物园“反哺”城市的典型象征。
去年上海(国际)花展的主题花就是杜鹃,艳秀、玉秀、胭脂、粉云等4个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权的杜鹃花新品种携手亮相,它们都是上海植物园教授级高工张春英等领衔的科研团队创造的“上海杜鹃花”,借助花展平台向全球毛遂自荐。
其中,胭脂被誉为“全面升级版毛鹃”,颜色比普通的紫红色毛鹃更加鲜艳,花量更大,花期更早、更长;粉云是东洋鹃后代,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适应性优于其他东洋鹃品种,且花瓣更多,有四层,白色的花瓣上有粉色点缀,在杜鹃花家族中是非常独特、雅致的存在。
要知道,杜鹃喜pH值4—6的酸性、疏松土壤,很怕上海偏碱性、黏性高的土壤和湿热气候,敢将杜鹃作为科研攻关的课题,从一开始就需要勇气和自信。
“从培育到开花要三四年,筛选要两三年,还要花大量时间精力让新品种通过检测,才能获得国家林草局授权。”张春英坦言,“十年磨一剑”已是自育花卉品种这条漫漫长路的好归宿,新品种“磨”了十几年都没成果的例子比比皆是,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匠人精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海植物园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山茶资源系统评价筛选和抗逆性研究,获得优良种源的杂交家系20多个,选育抗逆性优良的子代株系30多个,艳秀、玉秀、胭脂均能在pH值7.5左右的土壤中生长。
珠玉在前,更多抗逆性优良的“上海杜鹃花”已在路上。目前,上海植物园自育的杜鹃花品种已有几十个。科研团队还在对杜鹃花的花色形成和抗性机制等进行研究,向农作物基因编辑育种学习,为将来量身定制更多“上海杜鹃花”打下基础。
“植物科研有时要有点功利心,研发出来要能走上街头、走入市场。”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郭卫珍主攻的是“老三花”里的茶花。
和杜鹃类似,茶花一开始也要扛过上海的土壤和气候。郭卫珍介绍,这是多数新品种观赏植物要攻克的难点,研究团队结合国际茶花种质资源的现状、国内山茶属的资源优势及上海区域特色,探索连蕊茶组山茶远缘杂交败育机理,获得了新的杂交种质,逐渐形成以束花茶花为特色的新优茶花种质创新技术体系,突破了传统茶花不耐轻度盐碱和日晒的难关。
郭卫珍表示,之所以选择束花山茶,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看中它能填补上海冬季及早春可用观赏植物相对缺乏的“空窗期”,其花期一般在每年1月至3月,这个“先天优势”被科研人员放大后,在城市园林绿化领域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
“花型、花色、花的可塑性、花期能否持久,这些都是左右应用前景的关键。”郭卫珍举了一个上植宝莲灯的例子,它是去年上海植物园自育的6个获国家林草局授权的束花山茶品种之一,主打“富贵感”和“少女感”的平衡。其花型犹如一盏宝莲灯,花朵直径可达8厘米,而常规束花山茶品种直径在5厘米至6厘米,既然花朵大了,颜色就不宜浓艳,最终呈现出粉红色渐变为白色的稀有花色,深受年轻人喜爱。
又比如上植粉黛雪,同样是上海植物园自育的束花山茶品种,追求的是“小而多”的风格,花的直径仅5厘米左右,但花量特别大,一株上可开花上百朵,而传统山茶一株差不多才十几朵花,用“热闹”吸引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玫玉是上植宝莲灯、上植粉黛雪的“前辈”,因其抽梢能力强、耐修剪、易长个、花量丰富的特性,已在静安公园、泡泡公园、广粤路等城市公园绿地或道路花坛花箱中被广泛应用,甚至被做成“山茶迷宫”,吸引市民游客入内探索。每年前3个月的花期过后,嫩红色的新叶将在4月继续维持玫玉的“颜值”。
目前,上海植物园获国家林草局授权的束花茶花新品种已有21个,其中多个品种因实用性强,烟台、杭州、厦门、南宁、昆明等城市都已引种。
“老三花”历久弥新,以鸢尾、海棠、木兰等为代表的“新三花”也在迅速崛起。
近年来,鸢尾已发展成为上海春夏两季花景的“台柱”之一。上海植物园科研中心主任肖月娥介绍,早在1990年左右,上海植物园就已从国外引种鸢尾,2000年左右,为了适应上海夏天高温高湿的环境,上海植物园开始培育适生于本地的开花灌木及宿根植物,“彩虹女神”鸢尾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优雅的株型和丰富的花色“中选”。
去年的上海鸢尾文化节上,上海植物园展示了科研团队最新培育的4个夏花型鸢尾新品种,包括糖果鸢尾的新品种花豹、鸡蛋花,以及花菖蒲的新品种知夏、雨初晴,它们均获得国际登录,是全球认证的“上海鸢尾”。
花豹、鸡蛋花都因外形而得名,前者有酷似花豹的斑点纹理,后者的外轮花被片由内而外呈现出由黄向白渐变的颜色,像极了一朵鸡蛋花。
知夏和雨初晴则因花色激发出的想象而得名,前者紫粉色,犹如初夏落日余晖映照的天边云彩一般纯洁与温暖,后者白色的底色上铺开蓝色脉纹,犹如雨后乌云散去的晴天一般清澈。
肖月娥表示,糖果鸢尾是原产于中国的野鸢尾与射干种间杂交获得的类群,其花期可从6月下旬持续到9月,能够有效弥补夏季开花植物少的问题。糖果鸢尾还具有花色丰富、开花量大、耐干旱贫瘠等特点,尤其是上海植物园培育的“甜蜜系列”,是株型紧凑、抗锈病的新优品种。
“上海的市民游客对新生的美好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肖月娥发现,自从上海植物园开始引种鸢尾并向大众科普后,鸢尾以“梵高特别偏爱的花”的形象进入市民视野,逐渐被大众认可、接受。
在上海植物园等单位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鸢尾以鲜切花的形式走进市民园艺中心展示和销售,同时,糖果鸢尾已实现工厂化生产,可以大批量扩繁,崇明、青浦、金山等地建设了鸢尾种植基地,集新品种选育、产业化生产、应用示范、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大幅提升了种植产业的附加值,也助推了花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