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沦为三线城市的洛阳,虽然还保有河南“老二”的尊严,但最拿得出手的似乎也只剩牡丹这张名片。而在山东排名倒数的菏泽,也迫切需要一个能让人记得住的标签。

  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通过官网发文,邀请公众就是否赞同“推荐牡丹为我国国花”进行网络投票。经过一周时间的投票,今日(7月23日),中国花卉协会发布通报,牡丹以79.71%的得票率毫无悬念地胜出。

  按照中国花卉协会此前的说法,此次投票“只是收集民情民意”,下一步还将综合各方意见,将方案上报国务院相关部门,并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牡丹到底有没有资格成为“国花”?尽管网友众说纷纭,但两座城市态度倒是颇为一致, 从一开始就积极地为牡丹卖力“吆喝”

  这也不奇怪,一个是“中国牡丹花都”洛阳,一个是“中国牡丹之都”菏泽,态度如此积极,背后显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而且,为了这朵牡丹花,两座城市早就“掐”了数十年。

  中国花卉协会公布投票结果后,网友还在为洛阳和菏泽“掐架”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说到牡丹,就不得不提到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早已成为这座城市最广为流传的广告词。

  作为与北京、南京、西安齐名的“四大古都”之一,洛阳有4000多年城市史、1500年建都史。史料记载,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50余位名家吟咏牡丹的100多首诗歌。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也因此,不少人认为,是洛阳成就了牡丹如今的地位,“如果没有洛阳,那牡丹就是一普通的花,大概跟今天的月季、水仙什么的差不多”。

  不过,400公里外的菏泽,对这种说法应该不会表示认同。“曹州牡丹甲洛阳”中的曹州,说的就是菏泽。这样的提法虽难免给人蹭洛阳“热度”的感觉,但也能明显看出菏泽想要争一争的心态。

  当地官方说法是,菏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观赏基地”。2012年,中国花卉协会在回应为何授予菏泽“中国牡丹之都称号时透露:一是菏泽牡丹花卉种植面积居全国之最,二是牡丹带动的产业链居全国之最。

  最典型的例子是,从1983年起,洛阳连续37年举办牡丹花会(现已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清明前后,国内外游客纷沓至此,连公交车都是双语报站。

  紧随其后的菏泽,自1992年开始也每年举办一届牡丹花会,时间与洛阳相差无几。今年4月,菏泽还举办首届世界牡丹大会,提出“汇聚世界高端人才,打造牡丹产业高地”。这也被写进菏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不过,不仅外地人对“中国牡丹花都”和“中国牡丹之都”傻傻分不清楚,甚至连洛阳和菏泽自己,都闹过不止一次乌龙。

  据当地媒体报道,菏泽著名的曹州牡丹园,曾惊现“洛阳牡丹”花盆;而洛阳牡丹文化节在对外宣传时,也曾误打出“中国牡丹之都菏泽”的标语。从这类错误,也可看出两座城市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时至今日,已经沦为三线城市的洛阳,虽然还保有河南“老二”的尊严,但最拿得出手的似乎也只剩牡丹这张名片。而在山东排名倒数的菏泽,也迫切需要一个能让人记得住的标签。

  如果说,以往洛阳更多是依靠牡丹发展文化旅游,菏泽则在牡丹产业上不断发力,如今,两座城市的发展思路开始日益趋同即大打“文化+产业”牌。争花也好,造节也罢,背后仍是经济利益使然。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每年牡丹文化节,为洛阳吸引约2000万人次游客,旅游总收入稳定在200亿元左右。另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7底,洛阳共有牡丹企业340家,从业人员3.3万人,牡丹产业总产值240亿元,牡丹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全产业链雏形初步形成。

  但洛阳已不满足于此,进一步提出推动牡丹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从“洛阳牡丹甲天下”转向“洛阳牡丹产业甲天下”。

  去年初,《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印发,首次以专项规划形式描绘洛阳牡丹产业发展蓝图。根据这份文件,到2020年,洛阳牡丹种植面积力争达到50万亩,牡丹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到2025年,牡丹产业总产值将达600亿元,还要打造10个以上牡丹产业上市公司(包括新三板)。

  很快,《菏泽市牡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2年)》也于同年11月出炉。对比来看,上述规划公布的数据显示,菏泽牡丹种植面积达48.6万余亩,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达到240余家,年产值超60亿元,牡丹出口量占全国80%以上。同时,规划提出,到2022年,要培育20家龙头企业,培育总产值超过500亿元的牡丹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旅游一直是菏泽的一块短板。以两地同期举行的牡丹文化节为例:

  今年洛阳接待游客2917.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4.28亿元;菏泽今年的数据城叔没有查到公开报道,不过,去年两项数据分别为963.63万人次、63.85亿元,与洛阳显然不在一个数量级。

  当前,菏泽提出,打造总产值200亿元以上的牡丹文旅产业集群,建设20座牡丹园林综合体,并用3~5年时间将曹州牡丹园打造成5A级景区。

  说到这里,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两座城市在争夺“国花”这件事上,态度如此“团结”。

  河南科技学院副校长、河南省牡丹芍药协会会长何松林此前谈到,此次推荐牡丹为国花,对于河南花卉产业、特别是牡丹产业发展会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同样,菏泽市牡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陈学湘也认为,”如果牡丹被评为国花,对菏泽、洛阳等地观赏牡丹、油用牡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在城市竞争纷纷聚焦人才和高科技产业的当下,为一朵花较劲,也显出两座城市的无奈。

  坐落于“塌陷”的中部地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洛阳,正面临转型困局。今年5月,《新周刊》评选“中国十大失落之城”,“衰退之城”洛阳就名列其中。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洛阳一度是我国工业重镇,“十大厂矿”使洛阳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的全国第五大现代化城市,对河南经济贡献曾高达60%以上,远超省会郑州。而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终结,洛阳也没能避免饱受政策眷顾的工业城市共同的困境。2018年,洛阳GDP已不到郑州二分之一。

  为此,此前洛阳印发多个产业实施方案,牡丹产业同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服务业等一起,被视为未来突破口。不过,在河南全力做大强省会背景下,“副中心城市”洛阳,发展可能更多只能靠自己。

  而对基础更为薄弱的菏泽而言,经济在省内不出众,与缺乏像样的产业脱不了干系。

  将“菏泽”与“支柱产业”关联搜索,前10条结果中,7条都指向牡丹产业制造、科技、人才等字眼,几乎不见踪影。

  去年9月,山东在《关于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支持菏泽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包括牡丹特色产业在内的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对菏泽的定位,则是“打造鲁西崛起的高地、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区、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