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悉尼繁华的唐人街上,有一块招牌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北京同仁堂”。店内药柜陈设齐整,中医坐堂诊脉,看病的看病、抓药的抓药,像是真的走进了北京的同仁堂。不同的是,就诊者有不同的肤色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随着中医中药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开始看中医,吃中药。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曾经在全国作过一项问卷调查,17.9%的澳大利亚国民接受过中医治疗。澳大利亚全国现有中医师、中医针灸师、中医药剂师约4500人。他们为中医中药在澳大利亚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2005年7月和2008年1月,北京同仁堂集团澳大利亚分公司先后建立了北京同仁堂悉尼分行和布里斯班分行,为中医中药在澳大利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那么中医、中药在澳大利亚的发展是否会因此一帆风顺呢?

  2010年1月29日澳大利亚中药行业联合会(CMIC)成立,虽然是当地中药界的多年梦想,但这次成立完全是受澳大利亚药物管理局引起的“红花事件”所迫。

  红花是一味常用中药,有很好的活血化淤功效,也广泛用于食品和保健品。2009年9月初,澳大利亚药管局向有关中药进口商发出一封信,要把所有含红花成分的中成药召回,原因是药管局下属的传统药评估委员会对中药红花做了评估,认定红花不安全。药管局准备将其风险级别从“低级”升为“高级”,而按澳大利亚药品管理法律,列册药品由低风险升为高风险,就要从药品名册上剔除,不可继续使用。

  一些中药确实具有一定的毒性,通过炮制和按照中医理论配伍,可以使毒性减小或相互抵消,这就是中药的奇妙之处。

  接到信之后,当地中药行业一大批有识之士认为,应该马上采取联合行动,与澳药管局对话,一场“红花保卫战”打响了。当年9月16日,北京同仁堂澳大利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目前已担任澳大利亚中药行业联合会会长的马安阳等业界人士来到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强烈要求澳药管局对红花重新评估,同时要求药管局听取中药行业的意见。

  接着,中药界又请专家、学者撰写了对红花的研究报告,并联合行业力量起草了一份“红花立场书”。与此同时,北京同仁堂总部也给予大力支持,立即提供了中国红花研究的大量资料。马安阳等中药界人士把所有资料都提交给澳药管局,为红花“申冤”。经过据理力争,药管局致函说,召回红花的工作将推迟到2010年2月底。

  在此情况下,澳大利亚中药界人士加紧筹备,抢在2月底之前成立了澳大利亚中药行业联合会,这样就能以整个行业的力量、以合法机构的名义应对“红花事件”的挑战。在联合会的不懈努力下,澳药管局决定将传统药评估委员会对红花的评估打回重审。至此,一场“红花保卫战”初战告捷。

  多数欧美国家将中药列为食品补充剂。但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澳大利亚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和超前性。在澳大利亚,中医药被列为辅助医学,或补充医学。2002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为1111名中医师、中医针灸师、中医药剂师注册,不但承认中医为医学,而且于2005年允许中医进入各大医院,像西医一样正式为病人提供服务。更可喜的是,2012年,澳大利亚将对全国的中医进行注册。这意味着,中医师、针灸师、中药药剂师都将成为合法的注册行业,进而纳入全国医疗保险体系。注册后,中医将堂堂正正地走进主流医院,走进主体医学体系。这将为中医中药在澳大利亚,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发展开辟道路。

  澳大利亚将对全国的中医进行注册是一件大好事,好就好在政府和社会认可中医的专业地位。但也有困难:中医是中国的国粹,西方对其认识有多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对中医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论点往往都是西医化。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但更要深入探索中医本身的发展道路,不然的话,西医的理论就会影响和动摇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界面临的问题是,在注册时怎样把中医中药的精髓和特殊性体现出来,不能让西医主导中医注册,中医现代化不等于中医西医化。否则,中医的精髓就丢了。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