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5月18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还会是谁的生日?如今我更愿意相信,这还是一名基层博物馆馆长梦想成真后的“特殊生日”。
记得今年年初,当奉化博物馆馆长王玮的名字,出现在第三届浙江省“最美文旅人”榜单,我的眼前立刻切回到40多年前,在课堂里,她站着就像一座微笑的路标,来自操场跑道上的一丝清风,刚好掠过她的眉梢……
除了唯一的这一个画面,作为团支部书记和班长的我,竟然怎么也回忆不起来,我是否和她说过一句印象深刻的话。但这个隐喻了“奔跑、方向、坐标”等人生要素的画面,却印证了她留在我记忆里“最美”事业的缘起。
历经40年才看到的这个印证,源自那组《专访国家水下考古女队员王玮》《访中国水下考古首位女队员奉化文保所所长》《王玮 国内水下考古女队员第一人》的报道。我不禁哑然失笑:原来,王玮同学,果真从小就是一名出色的运动员,而且还是劈波斩浪的那一个。
她告诉采访的记者,“8岁时我就开始学游泳,是在水里泡大的。20岁之前因为水性好还曾当过运动员,在省里比赛得过第一名。所以我看见水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就是喜欢下水。”
1996年,奉化渔民在附近海域的象山港打捞出8000多件宋元时期的青瓷。经考证,宋元时期曾有一艘船沉于这一带。但因为当时技术有限,还有更多的文物难以挖掘。
王玮当时就参与了其中的研究。1998年,中国水下考古第二期培训班举办时,一心想要寻找到淤泥下面的沉船宝藏,王玮在征求了国家文物局同意后,加入了水下考古队员的行列。报名后才得知只有她一名女学员,无意中成为中国女性水下考古第一人。
水下考古培训非常艰苦,最初培训在一个水库进行。教练先是要求队员熟悉水性,每天下水先游2000米,运动员出身的王玮总是第一个完成。然后,就是学习高难度的潜水找物打捞。教练有时会把一个装满水的可乐瓶随手扔进水库,要队员下潜50米去找。她常常能够一个猛子扎下去,也是第一个就直达目标。
水下考古远比地上考古工作要复杂、危险得多,因为能见度低,很多时候完全靠手一寸一寸地摸索出来,还要布探方、水下做记录、画图纸、照相;而且还会有遇到海洋有毒生物、气瓶气含量不足、被鱼网缠住、“潜水病”导致骨头坏死与脑血栓等生命危险。
但王玮“一个猛子扎下去”的功夫,让她在海底探宝、水下考古中如鱼得水。第一次实战,王玮就下潜到象山港海底22米深处,淤泥非常厚,手指插下去不见底,专用的水下手电筒照射下也看不见任何光源。但困难让她越战越勇、战果丰硕。从此她经常接到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水下考古项目的邀请电话。
她对此总是很谦虚说:“其实女性在水下考古有一定的优势,我们用气比男性少,一瓶气男性通常只能用半个小时,而我们能用45~50分钟,甚至能用到1个小时,这样便于做更长时间的工作。”
在中国蓝TV钱江频道的专题片里,王玮开篇就说,“我的人生只做了一件事,这里有我最为投入的工作,所以这里有我最为精彩人生历程”。
这“最为投入”“最为精彩”的一心一意做好的一件事,就是“城市中心工业遗址热电厂”与“5万余件横跨6000年宝藏”,两者“珠联璧合”“满血复活”,让奉化博物馆作为一个基层博物馆,一举拿下了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很多人至今都会抱着怀疑的眼光,来参观如今光环加持、成为业界标杆的奉化博物馆,唯有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建设过程亲历者王玮,能够将这一“变废为宝”的,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这里以前是堆煤场,热电厂需要的大量煤块,就堆放在这里。为免受潮,这个地方还自带顶棚……”每当上级领导、同行专家第一次来博物馆指导调研,王玮总要不厌其烦一一复盘介绍,而改造后,这里就保留了原有的梁架、柱子、顶棚,安置了可供游客休憩的大阶梯,夏天里市民可以在棚下乘凉。
至于场地中最显眼的输煤带,原来想做成电梯,把游客像运煤炭一样运到最高层,形成一种特别的体验。后来考虑到安全因素和展线设计,还是做成了观光楼梯,大家参观完博物馆,可以沿阶梯走下来……还有冷却塔和冷却池,当年冒着黑烟、排着污水的地方而今洁净如新。
这一“变废为宝”,既得益于当年奉化区委区政府“在最好的地块建设民生工程,把最美的风景让市民共享”的重大决策,也得益于建设者斗胆请来建筑界最顶级的“中国美院王澍团队”来做改造设计,还得益于王玮始终坚持“文物安全与保护第一”的理念与原则。
在王玮的办公室里,保留着一批珍贵的图纸。美院团队曾设想在展厅入口做一面巨大的植物墙,冲淡工业厂房的钢筋水泥感,还想在室内种两棵直冲屋顶的大树,营造生态循环空间。但绿植背后就是几千年前的古代文物,万一产生植物漏水等情况,后果不堪设想。王玮最终说服团队放弃了这些设计。
她所梦想的,就是“让自己看管一辈子的文物,能够在一个好的空间里得到安全、完美的呈现”,让大烟囱、冷却塔、运输带、堆煤场……这些废弃的工业场景,都成为文物宝藏的守护神,这才能真正做到,用宝藏让一代一代的人,和她一样去穿越时空、融通古今、向着未来“追梦”。
在去年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当看到“山海交响——奉化历史文明展”作为唯一一个区县级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消息,我曾经写下《山海奔腾 万物交响》的文章,抒写克制不住的欣喜,为王玮同学“三十年磨一剑”梦想成线日从此不仅成为奉化博物馆的“特殊节日”,也成为了作为馆长的她的“特殊生日”。
在她今年初获评第三届浙江省“最美文旅人”之际,我再次为我们班里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女同学而自豪。所以,当她领奖回到单位说出“今后的工作压力会更大”这句话时,我就与她有了再一次的共鸣——消解压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变压力为动力”,看看,能否在“更美”的畅想里,为文旅未来更美好,再磨一剑?
比如,在推出“周周有活动,次次有新意”基础上,如何继续创新形式、与民亲近,让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到秦汉、唐宋、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5万余件文物珍宝藏品,通过更加丰富多彩的主题展览,深度融入社区学校的文化建设、走进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让年均28万人次的观众,为每一次的主题展览都奔走相告、口口相传,成为地域文化和文明传承的一个新亮点。
比如,如何按照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也像“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那样,打造一个区县级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将5万余件文物珍宝藏品中的精品,逐步“活化”为高清数字资源,通过素材库向全球开放,打造“一站式”的“山海交响”共享平台,实现地域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让千年文化与文明,永续传承、生生不息。
再比如,当奉化博物馆成为继溪口、滕头、弥勒、《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水蜜桃)之后的又一个奉化文旅“金字招牌”之后,能否成为点燃地域性文化经济资源新活力的“火种”,“节日”拓展为“节庆”,用“山海交响”这一宏大命题、鲜明主题、精妙标题的品牌影响力,推动从“国际博物馆日”向“国际博物节”的跨越,打响文旅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张“金名片”。
而对王玮同学来说,重要的不是她已经获得的浙江省文物先进工作者、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个人、宁波市优秀革命文物讲述人、奉化区劳动模范、浙江省“最美文旅人”等荣誉,而是她始终不变的初心,一如既往地带领同事们,一个猛子扎下去,一心一意做好每一件事,努力让“更美”畅想,变成“最美”现实。
所以,如果我们重回40多年前的高中课堂,我就要向教我们历史课的班主任王秩泉老师,申请使用一次团支部书记和班长的双重“特权”——我宣布:“最美”同学,王玮。
【作者李祖平,研究员,浙江省首届优秀期刊社社长(主编),全国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创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