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这位中年妇女叫范淑青,今年58岁,家住黑龙江省泰来县农村,20年前,他和丈夫在家乡经营30亩承包地,种植玉米和大豆,可农产品的价格一直不好,辛苦一年也收入不了多少钱,她和丈夫合计不如外出打工,于是把30亩地转包出去,两人走上打工的路。
承包地流转出去后,自小喜爱花卉的范淑青就开始琢磨养殖花卉卖钱,她说,养花虽然和农业差不多,但仍然是“隔行如隔山”,必须学。于是她和老伴带着铺盖,来到辽宁沈阳市郊区的花卉基地打工,不过目的很明确,就是在打工中偷偷学养花技术,为此先后碾转沈阳铁匠屯、南塔、下深沟等多处花卉基地,学习多种多样的养花技艺。
处处留心皆学问。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她们仔细揣摩花卉的搭棚、育苗、栽培、施肥、打药、治病技艺,特别是很留意哪些花卉市场销路好、价格高的信息。散工后回到工棚宿舍,她和丈夫又一起记笔记,把学到的东西迅速记录下来。她说:“我们年龄大了,记忆力不行了,说过去就会忘,还是写出来保险”。
十年的打工生涯,她们去过辽宁十多处花卉养殖基地,积累了经验,摸透了行业,夫妻俩也就着手自己干了。2010年前后,她们夫妻俩在当地租赁了一个规模较小的大棚,开始进行自己的花卉种植,当年种植的半亩花卉卖出的效益,就能和以前种植30亩玉米的效益相媲美,这让她们兴奋不已。
看到养殖花卉的希望后,她把自己的花棚起了个名字叫“洪生花场”。她说,洪生是丈夫的名字,寓意很好,就是要用洪荒之力,成就生机。在夫妻二人的苦心经营下,“洪生花场”的生意越来越好,“洪生花场”的名气在辽宁的养花行业崭露头角。
后来,范淑清将自己的花卉养殖搬到了离沈阳市较近的林盛吴八家子花卉基地,在这里她夫妻俩把经营面积扩大了5倍,成为最大的花卉种植场所,但“洪生花场”这个名字一直用着,名字越来越响。
现在她们开始雇佣了五六个农民工给自己干活,虽然自己也干,但毕竟当起了老伴,多半时间在外跑市场,联系业务,回笼货款,收入比起在黑龙江老家种玉米要提高五六倍,最好一年就收入了50万元。
如今,她每年向市场输出花卉两百万盆左右,主要是串红、红掌、碧冬茄、蝴蝶花等品种。每年五一过后,当你从街头广场、公园绿地旁走过的那一刻,身边竞相开放的花卉很有可能就是范淑清夫妇们辛勤培育的,她们的硕果竞相开放在沈阳市的大街小巷、公园河堤。
一个种玉米的农民夫妻,一个年近6旬的创业者,由传统的农民嬗变为花农,虽然都带“农”字,但本质已经大为不同。她们十年打工,潜心“偷艺”,华丽转身的经历,是不是给我们一种启事:要当老板,还是要从当好工人做起? 【看百姓故事,关注黄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