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技术员到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再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三十六年来,她脚踏实地,拼搏奋斗,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她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研究所所长、开发部部长卢敏。
1983年,卢敏走进浙江永宁制药厂,成为了永宁制药厂实验室里的一名技术员,开启了她的制药生涯。“那时,实验室里招进来的都是高材生,而我学历最低,”卢敏说。她从中看到了差距,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便卯足了劲地往前追,在工作之余沉浸在书中不能自拔,只要与工作相关的书籍她都看。正因为这样,也常被家里人称为“书呆子”。除了在书中汲取知识之外,卢敏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去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比如到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充电”。
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卢敏在制药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目前,她担任国家级创新药物和新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总负责人及永宁药业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导师,兼任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性研究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药学会常务理事兼药分、制剂专委会委员、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中成药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执业药师协会常务理事等相关职务,还被评为浙江“百名科技追梦人”。她申报的国际国内发明专利多达几十项,已授权二十五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二十余篇,并取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专利金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项。她所带领的团队也陆续荣获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浙江省“工人先锋号”等称号。
2003年,全国爆发“非典”,由于当时的北京为“非典”疫情重灾区,许多人选择离京躲避。而此时,卢敏正带领着开发部临床科的四五名女职工在北京的一家医院每天加班加点进行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临床Ⅱ期的病例分析和统计。“在医院里,每天都会听到哪个医院有了‘非典’病例,哪个医院被封了,哪个人被隔离了……”卢敏回忆说。那时,“非典”的诊断标准没有出来,谁都没法预料这场疫情究竟会持续多久、后果会是怎样。住在医院地下室的卢敏和同事只能每天从新闻里了解新增病例人数、死亡人数。“那时,和我一起在北京的几位女职工都是刚结婚或者孩子很小的。”卢敏说,一边是家人的担心,催促她们赶紧回家,另一边则是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
是留下来继续开展注射用红花黄色素Ⅱ期的病例收集和统计,启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临床Ⅲ期,还是暂停项目?在人人自危的“非典”面前,卢敏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为了不影响临床的进度,权衡利弊后,卢敏决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期召开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临床Ⅱ期的总结会和临床Ⅲ期的启动会。
作这个决定并非易事,卢敏需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在那个特殊时期邀请专家们前来参加会议。“那时候一边打电话,一边流泪。”卢敏说,不少专家因为“非典”拒绝前来参会,于是她就带领着女职工们认真地做好每一项消毒工作,在保证消毒质量的同时再耐心细致地说服每一位专家。最后,专家们被她的诚心感动,全国各地的几十个专家全部到会,会议如期举行。
凭借着这份过人的胆量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在别的厂都停工的状态下,卢敏和同事为公司争取了宝贵的时间。2005年,公司主打产品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在国内首家上市。近三年来,注射用红花黄色素销售额达13.4亿元,利税5.74亿元。
“研发一种新药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基本都要耗时十年以上,”卢敏说。从市场调研到投入研发再到获得新药证书,从动物试验到人体试验再到专家评审,从小试到中试再到投产,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三十六年来,卢敏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工作。她一直从事新产品研发、老产品工艺改进等技术开发工作,特别是中药、天然药物的研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如今,她带领团队为公司取得19个新药证书、80多个药品批准文号。
值得一提的是,她主导研发的国家中药二类新药——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乐坦)成功列入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相关项目列入国家工信部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浙江省中药现代化专项等。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主要用于冠心病和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其核心专利“红花黄色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荣获2017年浙江省专利金奖,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久后,由永宁药业主导起草的《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浙江制造”团体标准,以及永宁药业参与制定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红花》团体标准相继发布实施。
此外,卢敏还担任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一类新药——新一代头孢菌素药物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参与国家支撑计划“头孢、碳青酶烯系列的绿色合成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担任过全国独家专利产品、国家级新药和胃止泻胶囊项目负责人,取得新药证书,产品即将上市;参与过多项国家科技计划和火炬计划项目的实施。
成绩与荣誉纷至沓来,但卢敏并不满足于眼前,再次踏上了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上市后再评价和二次开发之路,并着手将公司主打产品推向全球。去年,她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药红花大品种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课题负责人;今年参与的“心脑血管药效学平台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她本人又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由她主持的“化药新药临床前研究——抗缺血性脑卒中1类化药YN17临床前研究”项目也已列入2019年度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并已获得项目补助287万元,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
7月正是红花的开花季。每年,卢敏都要到新疆考察红花的质量。从东海之滨到西北边陲,行程三千多公里,她需要换好几种交通工具,历时两天才能到达。虽然舟车劳顿,但她一直坚信“药材好,药才好”。
“以前我们都在市场上买红花丝,但每年的有效成分都不保证,有时高有时低,”卢敏说。2010年开始,永宁药业投资1000万元在新疆尝试无刺红花的新品种种植。基地建成之初,农户们都不愿意种植红花,公司通过当地的村长说服几十户农户尝试红花的种植,在农户种植后,他们的收入逐渐提高,渐渐地,参与种植的农户发展到现在的上百户,种植面积也从原来的十几亩发展到现在的上万亩。种植基地于2012年通过GAP认证,从源头上保障药材基原稳定,并列入工信部“中药材扶持项目”,被评为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被央视专题报道。
自从在新疆建立了红花基地,每年产出的红花丝质量有了保证,卢敏和她的团队从中提取出了质量更稳定、含量更高的红花黄色素。“中国药典规定羟基红花黄色素的含量为1%,公司将内控标准提高到1.7%。”卢敏说。
多年来,众多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一直致力于红花的研究,并在种植、基础研究、产业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卢敏和她的团队在研发过程中发现,红花作为中药大品种还存在品种混杂、种植标准有待完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等不同程度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从而影响了全产业链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卢敏带领团队通过种植技术提升与推广,获取了优质红花药材;通过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创新性地发现了多个活性化合物,并且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获得专利授权,此外还获得了新候选药物YN17用于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她带领团队致力于现有品种的二次开发,初步完成了中药注射剂再评价药学部分工作,并逐步开展现有药品新适应症的探索和国际化探索。在大健康产品开发方面,她带领团队开展了葡萄籽红花籽油软胶囊、共轭亚油酸、食用天然色素等产品的研发,部分产品已经产业化并出口销售。
在卢敏和她的团队的努力下,红花的各个部位、成分都被充分合理地开发,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了红花相关产业质量水平和技术规模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