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魏柏树先生的相知,始于一次偶然的机缘。那还是在他负责筹建平凉人民广播电台的时候,某个周日的早上,我们约好八点钟在他办公室见面谈件事,我如约走进他的房间,简短寒暄后,他旋即从书柜里拿出了一瓶酒倒在茶杯里,硬要和我干。大清早喝酒,我没听说过也没经见过,一番婉拒后,他说这是静宁人招待尊贵朋友的风俗,不喝就是看不起人,多年后才知道这话是他诳我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我只能硬着头皮生平第一次饮起了早酒。

  那是个很美好的早晨。借助酒兴,我们之间的推心置腹更显出些热烈、欢愉、真诚和义薄云天。得感谢那次早酒,让我们彼此走进了对方的内心,也让我知道了与他有关联的大大小小的故事。

  1956年7月,魏柏树出生于静宁灵芝。他有堂兄弟十人,都被祖辈以当地稀缺树木的名字起名,这其中,隐含了祖辈用意颇深的冀望,他曾以《天南海北十棵树》为题,记述过每个名字后面的故事。在这个曾“苦甲天下”的地方,他自小经受的苦难,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想象到的。两岁时,母亲带他去近邻的公社搞“深翻地”,差点丢失了,三岁多点,在自家院中独自玩耍时,让饿狼盯上了,是回家取东西的父亲发现了险情,赶走了饿狼,才保下了他的一条命。

  虽然缺吃少穿,生存环境中险象环生,但他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样,还是在故乡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抹绿意。在那已远逝的年代里,静宁人的生活苦则苦矣,但他们从没有放弃对文化的热爱,对修齐治平宏大愿望的追求,这片文化的沃土,从小滋养了与他相伴一生的文化情结。上小学一年级时,他无意间以繁体字“礎”考住了六年级学生,被校长看见,一时传为趣谈。一本《学文化字典》,被他背得滚瓜烂熟,看见一位老师有本《汉语成语小词典》,他借来一翻,爱不释手,便利用暑假没日没夜全抄写了下来。整个中小学求学阶段,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耕读传家风习浓厚的家庭中生长的他,刻苦读书出人头地、知识改变命运的家训,成了他勤奋上进的原动力。

  通过努力读书干一番事业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但坎坷的命运,让他的逐梦之路布满荆棘。由于家庭的极度贫穷,加上文革期间停课,严酷的现实硬是把年仅十四岁的他狠心地拽出了校门,他辍学了。好在命运对他关上了门,却打开了一扇窗,当时村上创办村学,缺个“娃娃王”,村里人知道他学习好,年龄小干不了体力活,就推举他当了民办教师,他终于告别了失学后苦闷消沉、彷徨无依的日子。一个稚嫩少年,一所破败寒伧的村学,一伙懵懂未开、衣衫褴褛的学童,在琅琅书声中,日复一日迎来朝霞,送走夕阳,这是我们能想象得来的一幅画面,阅读这画面,我们能感受到五味杂陈的悲凉,因为画面上漫漶的是一种血色浪漫!

  当民请老师虽然也辛苦,但这相对安然的环境很好地保护了他的天性,外面那个不可理喻、喧嚣的、风云诡谲的世界,远离他的视线,让他的心绪在空闲时间读书求知时保持着足够的安静平和,也让他和许多同龄人在学识的层次上逐渐拉开了距离。十七岁时,他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被推荐上了平凉师范。那时的平凉师范,教学秩序被破坏殆尽,但好歹能见到渊博的师长,能借到难得一见的图书,到这里求学,他涉猎知识的路径被拓宽了许多。别人在玩耍,他在不舍昼夜地抄录《唐诗三百首》,别人在刷大字报,热衷于参加批斗会,他在书本中神游万仞,寻求在精神高地的自我陶醉。也是从那个时候起,爱书,爱书法文学,喜欢对文史知识的钻研探索,发愤著述,被他确立为自己终生不渝的爱好。风雨兼程的半个世纪过去了,时至今日,他对几大爱好投入的感情,炽烈程度与日俱增。所谓福祸相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来阐述魏柏树在命运起落中的得与失,再恰当不过了。

  1976年从平凉师范毕业后,他先后在静宁的几所完全中学任教。1981年,他被破格以专科同等学力考入甘肃教育学院中文系,刚入校,黄河发大水,校园被淹,学生全借住兰州大学,让他在一个条件更好、起点更高的环境中接受了两年系统的高等教育。毕业证还没领到手,静宁县教育局已发文任命他为高界中学教导主任。后来,他有几次考研机会,最终都是因为外语的短板,他与研究生的荣耀失之交臂。二十九岁时,他被选调为县志主编(全国最年轻的县志主编),负责编辑《静宁县志》。

  他从小怀揣的是文学梦,他想以自己的文学叙事,来反映人世间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他想把自己满腔的文学激情通过自己的笔触表达出来。为此,多年间,在生活的历练场上,他一直用心捕捉着每一个自认为不可多得的创作素材,但阴差阳错,他的后半生,却一直搞了地方史志编纂和地方民俗、文化的挖掘研究。由是,在平凉,少了一个也许能一鸣惊人的作家,却多了一个著述颇丰、硕果累累的文史研究专家。要讲对地域文化的贡献,后者的分量要远远大于前者,这是一个常识性的结论。

  从1993年他主编的《静宁县志》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开始,他总纂的《崆峒山新志》2010年获甘肃省史志学会志书类一等奖,《平凉地区志》2013年获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他编著的《静宁古今诗词选》《于右任静宁墨迹选》《根在成纪》《泾渭流韵——平凉历代诗词选》《仙山玉屑——崆峒历代诗词选》《岁月留痕——历代名人与平凉》《走进平凉》,点校整理的《静宁州志》《赵时春诗集》《赵时春文集》《平凉府志》,编审的《名人墨珍》《平凉文物》《平凉名胜》《平凉人物》《诗咏平凉》等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他还曾担任过大型电视连续剧《乱世玉缘》、大型励志电视连续剧《七妹》《三妹》等的总策划、监制、顾问。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他总纂完成的360余万字的《平凉地区志》,前后耗时达十余年时间,这是继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修编《平凉府志》463年之后,面世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平凉地方志书。其实,我在这里列举的,只是他大半生奋斗业绩的一部分,还有好些著作、发表于各类刊物的论文和文史研究文章,诸如《从志愿军战俘到崆峒山高僧》等纪实文学作品,限于篇幅,不再引述。对许多人来说,一生要完成一部著作尚且不易,要推出多部更是一种奢望,但勤奋执着的魏柏树硬是干成了别人可望不可及的事。客观地讲,他的一些著作和研究文章或多或少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与不足,与尽善尽美的标准有差距,但这样的标准有几人能达到?况且,他的一些开拓性的著述,为后来者蹚出了一条前行的路,其价值和意义将随时光的流逝一定会慢慢凸显出来的。

  鉴于他在地方文史研究著述方面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被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聘为兼职教授,被甘肃广播电视大学聘为客座研究员,被平凉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全省修志先进个人、全省史志“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平凉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2015年12月,参加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时,他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接见。几十年来,大大小小的各种荣誉得了多少,他自己也说不清了,这些荣誉,是社会各界对他工作业绩的一种高度认同与肯定。

  长年在青灯黄卷的氛围中、在故纸堆里度日月,中国传统文人的心性操守,在自觉不自觉中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性格中的迂腐、淡泊自守、我行我素、桀骜不驯、藐视权贵、不谙世理、清高寡合种种特点,无疑是这种影响的衍生物。他知道,以自己十四岁就站上讲台当“娃娃王”的出身背景,一辈子做个安分守己平平常常的普通人,于愿足矣。但造化弄人,他做梦也没有料到,自己大半辈子却身不由己“混迹”官场,成为了一个不大守规矩、曾让顶头上司屡屡难堪、不攀附逢迎的另类官员。不过,县志办主任、县档案局局长和广播电视局局长、市广播电台负责人、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一应职位,干的都是和文化打交道的差事,也算组织知人善任、让他务的是正业吧!

  说起他在职场的迂腐、不谙世理,有个至今在静宁流传的段子足以为证。他刚调进县政府,大灶吃饭时不认识县长,竟大不咧咧坐在对面抢吃县长盘中的凉菜,还边吃边闲聊抬杠,等他知道了县长的身份,也不觉得有多么难堪。类似的事,在他身上发生得多了,身边的人也就习惯了。山河好改本性难移,他的禀性是被固化在身上的。

  身上有太浓的文人气,做人品自高,这让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但同时,也为他带来了不少自己不得不承受的遗憾。六岁时,由祖父包办给他订下“娃娃亲”,他信守了这一纸婚约,也由此失去了青梅竹马的相守,更没有经历海誓山盟的恋爱,虽如此,他却尽情享受了贤惠勤劳的妻子大半辈子相濡以沫的悉心照顾,他不会做饭,懒得做家务,与“模范丈夫”的标准八杆子打不到,但妻子从没有抱怨过他半句,当看到许多在女权主义的威压下要脚不敢给手、艰难生活着的男人们的狼狈样,他常常有着发自内心的宽慰和对妻子的感激。他总是以同理心去理解别人,不善识人,屡屡被别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因而多次遭人欺骗,帮他人贷款度难关,却让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自费编写过几本书,被人骗去代销,钱让人家花了,自己用工资支付印刷费。受一次骗,慨叹几声,过后又不长记性,有人开他的玩笑说“上了一当又一当,当当上得不一样。”在他的天性中,有好强、不轻言放弃的特点,有这么一段话:好强的人都很固执,固执的人都很单纯,单纯的人都很天真,天真的人都缺心眼,这段话好像就是用来为他画像的。

  谈起此生最让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他首推的当然是地方文史的研究、挖掘、整理,第二件让他自豪的事情,莫过于爱书和藏书。在大半生的经历中,他身上发生过买书、弃书、再买、再藏的多个轮回,岁月蹉跎,半个世纪内,他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钱用于买书藏书,至今,他的个人藏书多达2万余册,走进他家里,你会恍然有进入规模不小的图书馆的感觉,似乎这一个个房间、一处处狭小的空间,都是为存放让人眼花缭乱的书本而存在的,儿子曾半幽默半认真地说,再往回买书,小心把房子压塌了,他不为所动。虽然他曾自谦地说,自己爱藏书,杂而不精,好读书,不求甚解,但当你为他巨量的个人藏书所震撼时,你会瞬间明白,界定一个真文人的标准都会是些什么。

  虽然已走近古稀之境,但健康快乐的魏柏树先生并没有停下自己奋斗进取的脚步,受邀讲学,编审方志,撰写文稿,扶掖后学帮他们校点修改著述,为求字者书写有于右任书法风格的条幅,参与和文化有关的社会公益活动,他常常忙得不亦乐乎。做文人到这个份上,那是何等的享受。衷心祝愿他的生命如傲骨嶙峋的柏树,永葆苍翠!(李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