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赵小康 通讯员 袁森 文/图)咸阳市礼泉县烽火镇烽火村,地处关中平原北部,南依白莽山,北靠九嵕山,东临泾河,北接甘河。传说早年在此地挖出了战国时白起的墓。解放后村子改名“烽火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烽火村老几辈人挥洒汗水、燃烧激情,在高崖上打窑洞,在泾河岸边平整荒滩地,在黄土地上刨得粮食饱腹,凭借愚公移山的勇气,坚持“日战大寨田,夜战新农村,白天干一天,晚上加一班”的奋斗精神,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中,用勤劳的双手写下了艰苦创业的壮丽华章,当年是闻名全国的“模范村”和“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
从咸阳北行20多公里,沿着宽阔平坦的道路来到烽火村,步入主巷道,高大的建筑——义务厅令人眼前一亮。这是一个大礼堂,旁边用红字标志时间:1975.12.1—1976.1.1。这是烽火村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在艰苦奋斗的岁月中用一个月建设好的。
往前继续走,“烽火传统教育基地”“中国传统村落”“烽火社区博物馆”等映入眼帘。
走进“烽火传统教育基地”,纪念馆内陈列的各种陈设、文字、照片等资料,将人们带入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据介绍,2014年烽火村的创业带头人、全国劳模王保京依托烽火村人文资源优势,带领烽火村两委干部及群众志愿者通过义务劳动,历时1年多时间,在2015年7月建成了集党史、村史、农业史、农民史于一体的“烽火传统教育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20余亩,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陈列各类图片及实物两千余幅(件),文字说明20余万字,诠释了党在农村各个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是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缩影。
“‘烽火传统教育基地’告诉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倍加珍惜,教育人们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烽火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忠春说,烽火村之所以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一步一步发展成为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新农村建设的楷模、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烽火人70多年来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用勤劳智慧的双手,通过艰苦创业、辛勤劳动奋斗出来的。
离开“烽火传统教育基地”,来到颇具延安窑洞风格“下窑上房”的民居,整齐划一,在树荫遮掩下,显得恬淡而静谧。
过去,烽火村大部分村民住着破旧低矮的土坯房、窑洞,有的在泾河边搭草棚,日子过得恓惶。在时任烽火村农业社主任王保京的带领下,村民拿着铁锨,挑着担子,在一片乱石滩中、河床淤地上开垦土地。
在此期间,烽火村还努力发展科学种植,兴办社办企业养猪场、劳保厂等为龙头的十几家集体企业。
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从1971年至1978年,烽火村把关中的建筑与延安的窑洞相结合,由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批为全村村民统一建设两层窑洞式楼房,每户3间,180多户村民不掏一分钱就能入住。
“这房子是我们自己盖起来的,冬暖夏凉,住着舒坦。”村民王文汉高兴地说,近几年,对房子内部进行了重新装修、加固,住着更安全了。
王忠春说,为保护传统村落,村上通过广播等宣传方式,增强村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使广大村民自觉加入到传统村落的保护队伍中来。投资300余万元对村内街道进行提升改造,铺设雨污管网3.5公里,安装路灯300余盏,栽植花草树木6000余株。对户厕进行升级改造,村上365户全部由原来的旱厕变成了水冲式卫生厕所。组织专业团队在不破坏传统村落建筑的前提下把原来的土坯墙全部更换成了砖混墙,既增强了村民的住房安全感,又对传统村落起到了保护作用。
传承红色基因,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近年来,烽火村以股份经济联合社为主体,已投资300万元建成高等级葡萄大棚100亩,秉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方式推动烽火村产业发展,探索企业与村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的“烽火模式”。与陕西丰圣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流转土地350亩规模化种植苹果、梨、桃,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下阶段,烽火村将以保护和利用规划对全村‘下窑上房’的屋面进行坚固、修缮和外立面改造,突出传统村落的特点和观赏;对闲置的户由集体统一打造成民宿或农家院落,进行统一管理,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结合村红色旅游,把烽火村打造成共享村落,让更多的游客前来亲身体验传统村落的魅力。积极挖掘传统村落的发展潜力,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烽火村高质量发展。”王忠春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啄木鸟消费投诉】深圳一小区物业阻拦业主开车出行?律师:业主享有驶离小区的权利
发生关系时,女人哪种姿势最掉价,希望你没有!(30-50女性建议收藏)
网传山西某楼盘从11000降到6500!老业主闹事,有人称损失80万…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