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热起来,还带动了中药材产业。 在 安徽铜陵的贫困地区,就种上了一种特色药材——药用牡丹 , 也 就是“六味地黄丸”中的一味主方“牡丹皮”。

  我国每年牡丹皮药材的用量近5000吨,安徽现在每年牡丹皮产量已经达到4000多吨,占全国用量的80%。

  在铜陵,25万亩耕地上,就活跃着中药材种植企业14家,成为全国药材基地。《深度财经》记者来到铜陵,了解这里的人们如何联手著名企业,拓展市场,依托中药材产业脱贫致富的~

  药用牡丹在谷雨前后开花,生长4年的牡丹开花后,才能长出成熟的果荚。7月中旬就可以采收果荚中黑色的种子,等到10月育苗,也可以加工成牡丹籽油。

  药用牡丹根深、抗旱能力强,草害是它最大的天敌。趁着早上天气凉爽,技术员胡胜甜带领着凤凰山区的村民们下地除草。

  凤凰山下的肥沃土地上,村民们可以从杂草中,熟练地分辨出哪些是中药材,并叫出每一种草药的名字。作为十大皖药之一的牡丹皮,因为生长在凤凰山下,当地人也叫它凤丹。

  胡胜甜负责的金凤村,2200多亩耕地,90%种上了药用牡丹皮,全村2700多人中,现在只剩下30%的劳动力从事中药材种植。500亩药用牡丹,十几个村民仅除草就需要30天。

  天气热,时间一长就容易中暑,只能干一会儿、歇一会儿,村里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老人和妇女搞种植,缺乏现代化的农机装备,这是他们最担忧的。

  过去,当地也有种植药用牡丹的传统,但由于种源老化,再加上销路不畅,种植面积越来越小。

  这五年,钱云红带领全村,开始了精准脱贫改革,他的目标,是让凤凰山下的这片土地,成为中国药用牡丹的主产区,成为未来高品质的药材生产基地。

  为了鼓励更多贫困户投身中药材种植,打消大家害怕种植失败的顾虑,当地的保险公司专门设计了中药材种植的险种。

  农业险,原来只涉及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现在中药材种植险,就连牡丹皮和牡丹籽的产量都可以投保。

  中药师王芬所在的老字号同仁堂,也是药用牡丹新品种研发的投资方之一,每年他们都要拿出50万元,投入新品种繁育。

  当年采摘的牡丹籽,需要当年就用于点播育苗,采挖的时节都有讲究。厂区里,工人们正在晾晒牡丹皮。铜陵夏季雨多、潮湿,牡丹皮要晾晒、保持通风。

  每亩药用牡丹,至少需要6个村民采挖一天。采挖季,村民每天能收入240元 ,比平时锄草、施肥的收入高出4倍。每亩地可采挖鲜牡丹皮2400公斤。4公斤的鲜牡丹皮,可晾晒出1公斤的干牡丹皮。

  采挖后的地,需要倒茬2到3年,才可以再种植药用牡丹。采挖出来牡丹皮,再被拿来进行分级筛选加工。

  为了开发市场,同仁堂两年前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这条牡丹籽油萃取生产线,现在每年能生产牡丹籽油近500吨。榨油后的渣饼,经过发酵后,可用变成有机肥重新回到田间。

  有规模才有效益,现代化种植、科技为先、因地制宜,让产业扶贫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中药材产业还有哪些致富新商机?农业种植如何助力脱贫攻坚?敬请关注《深度财经》——《大健康带来致富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