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青山,背靠绿荫,翻书默念唐诗宋词。当读到“禁院对生台,寻师到绿槐”,脑海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春秋时期的黄河之滨,孔子问礼于老聃,方知水有上善之德;秦末汉初,圯桥上张良三次进履,终得黄石公亲授《太公兵法》。这种师徒之间的一问一答,一回一应,犹如一股清风,穿过中华历史文化长廊,吹动屋檐下悬挂的风铃。所发出的“叮铛”之声,给疑惑以醒悟,给踌躇以果断,给呆板以灵动,给晦涩以敞亮。于是乎,百家思想丰富了内涵,艺术 争鸣添加了风采。 时至今日,都市喧嚣嘈杂,工作繁琐劳心,使得人们身心陷于疲惫和焦虑。如何时光安然,回归自然,再次追求黄钟大吕,寻找精神安顿,用人生之尺丈量文学本质哪? 今年初夏一日,晨雨轻轻,微风盈盈。王益区作协一行人,乘车前往和谷老师的家乡南凹,进行寻师参学,读史探幽,抒发乡土古今情的采风活动。 南凹位于黄堡镇屽村南边,是一座渭北腹地旱塬上的小山村。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辗转而上,两侧百花烂漫,雀儿啁啾,远处村庄在葱郁树木的掩映、笼罩之下,显得安静而祥和。行车村口,众人下车,在和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分别来到田间地垄、村头崖畔、山角小亭、晓园山居等处,或讲述同官文史、乡贤往事、族谱传承、读书心得,仰或手持山花,浅唱低吟一曲雅致诗词,或者并排而站,齐声大吼一段秦腔折子戏。古人云:大道隐于野。这次山风扑面,眼望大地,行走阡陌,手触沃土的采风活动,乡情无限,即小见大,从中感悟到文学现实意义,收获了创作精神给养,探索出写作正道方向。 致敬麦田:渭北高原上的农田,除了山顶平展展的塬地和山谷两侧的平川之外,还有依山形而建的层层梯田。如今南凹田地麦子已到了成熟季,望着金色滚滚的麦浪,似乎看到后稷带领先民在广袤田畴上播种、除草、施肥和收割的身影。现在我们离开乡村,聚集城市,难以瞧见犁铧划破耕田的春景,嗅到雨后泥土散发出的清香。然而,在都市餐桌边吃着美食佳肴时,可曾想到自己身躯并没有远离乡村。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土,脊梁厚重,胸怀博大,毫不吝啬地为游子提供着滋养生命的食物。今日站立垄畔,麦穗摇曳,高歌一曲,赞颂麦田,它犹如讷言老父,勤劳劳作,养育子女,撑起这个家。 聆听民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里充满浪漫色彩的一首首民间诗歌,并未因时光更迭、地理变迁而消失,而是以不同年代的特色,在乡闾里孕育,生活中丰富,并口耳相传。南凹老农讲的谚语“桃树开花、地里种瓜”,八婆说的快书“听我把祖国夸一夸”,语言质朴,朗朗上口,具有感染力。自古黄堡地区流行民歌,尤其是当地民间歌王吴忠玉,当年在脚夫道上,即兴编作有板书《十绣》《扬燕麦》《小换货》数十首。无论是当面听闻南凹老者的说唱,还是翻看吴忠玉老人的遗作,从中都感受到了黄土文化源头的清澈透亮,也正是这一股流淌山间的甘泉,激发了柳青、路遥、王老九等人的创作欲望,让民歌《东方红》唱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遥望古槐:清晨细雨,山路泥泞,无法前往南凹坡下和老师的祖宅。隔着沟畔俯视,山谷俊秀,草木峥嵘,隐隐绰绰中似乎看到了旧居门庭前的古槐。明初,武略将军和青安顿好家眷,种植此树后,便策马扬鞭,赶往边疆,任肃州卫前所千户。随后六百余年,槐树根深叶茂,家族名人辈出,清代,廪生和时雍撰著《野处杂俎》四卷,并留有《高坪关帝庙碑文》。民国时期,学者和文瑄编撰《同官县志》。1937年2月,青年志士和凯国,参加红军,抗击日寇。上世纪70年代初,和老师别父母,踏槐花,离家乡,入西大,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谈魏晋文化,必讲“三曹”,谈宋代诗赋,非说“三苏”。同样,挖掘整理同官地域文化,要以人物为线索,查阅文献、实地走访、探讨研究,济阳寨寇氏、陈炉镇崔氏、黄堡镇和氏等家族的古籍、族谱和家风。将这些“诗书继世长”的家族文化延续掌握了,当地文脉的发展过程,就可了然于胸。 走入晓园:从村口向下穿过几条巷道,再向里拐走不远,便来到了一个静谧的小院前。门外花坛上安放的青石上刻着“晓园”二字,朱漆大门上方题有“耕读传家”横幅。院子两侧各放置一头曲角卧身的石羊和一只长臂圆眼的石猴,周边栽植有青竹、石榴等树木及花草、蔬菜,院角有一座飞檐流角的精致凉亭。进入正对瓦房,经过客厅就是书房,书案上摆放有电脑,还有镇纸、砚台、笔架和一沓沓宣纸,右侧一排排的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尤为显著的是和老师前半生创作的各种著作。和老师先后在《陕西青年》《长安》《海南法制报》杂志社及陕西省文联任职,在海南工作期间,他寻东坡遗风,访海瑞故居,吸纳海岛文化,形成南北思想碰撞,产生新的文学理念。2010年,和老师提前退休,归田山居,潜心著书,在晓园撰写出大量的著作。南北朝时期,陶渊明辞官回家,隐居山林。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田园,他写下《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作品。如今环顾晓园内各色花卉和茂盛树木,书房里摆放的厚厚著作,似乎历史时光在此凝固重叠,又次看到了陶渊明荷锄采菊,悠然望山的洒脱自然。

  中午时分,南凹采风活动结束,我们上车与和老师话别。车辆在崎岖山路行驶,车窗外雨朦胧,山朦胧,让人陷入沉思,这次采风领悟到了什么呢?猛然之间,一幕在脑海闪现,瞬间顿悟。晓园书架上的《铁市长》《中国百年油矿》《照金往事》《故里》《春归库布其》《柳公权传》《国风》《寻找雷锋的蕉萍》《绽放》《东方红传》……这些书籍内容广泛,题材不一,人物各异,然而没有现今流行的花里胡哨书名,吸引眼球的火辣情节。它们源于生活,扎根土地,服务群众,讲述的有为民造福的张铁民、纺织厂梦桃小组的事迹、沙漠变绿洲的、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渭北村庄几代农民的奋斗历程,以及发生在照金、佳县、铜煤的红色革命事迹。82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但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想方针,却永远不会过时,“人民性”的命题历久弥新。和老师文学创作的经历,始终围绕这个不变的真理,这也是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

  年逾古稀,疲马三嘶!这是和老师经常自勉的话。南凹归来,问道有得,再听此言,心有所感,这难道不是头马长鸣,为我们指引前进道路吗?!(秦陇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特别说明:平台分享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删除!

  铜川大视野(原:E铜网铜川新媒体平台) 由铜川方舟创办于2012年,2015年微信公众平台正式运行。2020年2月E铜网更名为铜川大视野。以铜川城市为主,记录城市的发展与未来。原创与转载并行,文章发布 推广平台 无稿酬原创请附真实姓名,在其他微信平台已发文章请勿再投 ,转载文章也是为学习知识、传播文化为目的,原创及转载视频、图片、文字不代表网站立场, 如有侵权 ,请在文章后留言,将会在最短时间与您联系、处理,并请包涵,欢迎铜川企业在此作广告宣传,一起为铜川加油,有意者可留言联系来稿方式:邮箱投稿地址:

  微信:tongchuanfangzhou 网名:铜川方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