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与山林为伴,退休后,更是将珍藏的33幅手绘山林资源分布图悉数捐出。

  他叫王水金,今年65岁,是应村乡西山头村人。在数十年与山林打交道的日子里,他专注森林资源研究,所参与编撰的图作、书籍、项目等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县奖项。

  “捐赠人:王水金;捐馆藏品:30个乡镇及3个林场《山林资源分布图》、20张各类证书、10本林业资料图书。”当记者见到王水金时,他正在县档案局内进行小型的馆藏仪式交接。老人笔直地站在桌前,一手持着馆藏证书,一手轻轻拂过自己捐出的藏品。

  队长吴礼栋、主笔潘金贵、执笔陈鸣……翻开有些泛黄的林业区划工作人员名单,王水金的记忆回到了1984年。

  “那时候我在省里担任林业技术人员。”王水金说,1975年7月,他从丽水地区农林学校毕业后便被分配到省林业勘察设计院从事森林资源研究工作。在省级单位工作的9年间,他刻苦钻研,积累了丰富的森林资源研究经验。

  1984年春天,王水金放弃了在家人朋友看来各方面都是特别优越的省城工作,自愿请调回到家乡遂昌,“省里的技术力量已经非常强了,但在我的家乡却仍然紧缺技术人员。”

  正逢当时国家林业部下达文件,要求各地区自主进行山林资源调查,王水金便响应号召,加入了由全县林业系统抽调出来的精干人员组成的林业区划调查队,担任副队长一职。

  “放到现在,山林资源调查可以动用无人机等设备,非常方便。但在技术和设备都未跟上的上世纪80年代,绘制山林资源图只能通过人工调查。”王水金告诉记者,整个山林资源调查工作分为内业和外业,拿着比例尺1:25000的地形图实地对比调查称之为外业,而回到工作场所绘制资源图称之为内业。

  到林业区划调查队的第一年,王水金和同事们的足迹便遍布了全县的各个角落。每每要前往偏远乡镇的山林时,往往是天刚微亮,他们就得背上伤药、干粮和罗盘仪出发,一直到晚上才能风尘仆仆归家,有时候甚至还要在山上的山棚里住宿。

  茂密的山林无边无际,也存在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危险。王水金回忆,一回外业工作中,一条碗口粗的大蛇从他脚间滑过,至今想起来仍是心有余悸。

  起早摸黑的外业调查在1984年底结束,1985年,林业区划调查队开始着手细致而又繁琐的内业工作。在平均大小一平方米的图纸上,每个乡镇的林种、树种、农田、道路、房屋等都需一笔一画地呈现。同样历时一年,详细记录着全县乡镇、林场山林资源的图作最终完成。

  1988年,凝结着林业区划调查队全队人员心血的《遂昌县林业区划》项目获得国家林业部表彰,被评为林业调查设计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2年林业区划调查队解散了,作为副队长的我负责保管这份珍贵的资料。退休前,我就一直想着要将它们无偿捐献出来。我个人条件有限,一旦保管不好,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就会消失了。”今年2月27日,已经退休的王水金在偶然间看到县档案局发出的向社会收集档案的倡议书,“当时一下就有了主意,档案局有专业的人和设备,这些史料交给他们一定会被很好地保管,这才是这些宝贵史料的‘归宿’。”

  “当打开这些山林资源分布图时,我们工作人员都很惊讶!”县档案局保管利用科工作人员陈超说,“这些手工完成的作品,比起现在印刷而成的资源图毫不逊色,哪一块是毛竹,哪一块是松林,哪一块是阔叶林,面积是多少,都细细标明在图上。”

  县档案局原副局长蓝翔宇介绍,上世纪80年代,在面积2539平方公里的遂昌,85%都是林业用地,“那时候不像现在,发展经济得兼顾生态效益,不少林农都是靠伐木为生。”

  正如蓝翔宇所说,王水金也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当时林木每年的采伐量不会超过生长量的70%,这些山林资源图的完成,对政府科学合理制定采伐计划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能用手工的形式,把当时30个乡镇和3个林场的山林资源图如此细致规范地画出来,这是一项很艰苦而又很有意义的工作。”县档案局局长肖陈明说。

  “这些档案被王老保护得很好,几乎没有破损,由于是手工的,上面一些字迹已经随着时间慢慢褪去。”陈超介绍,目前这些史料已经进行过一次消毒处理,之后还要再次消毒,然后进行彩色复印件扫描。

  这些珍贵的史料,历经33年风风雨雨,在王水金的细心保管下留存至今。如今,王水金将保管的“接力棒”传给了县档案局。在县档案局,王水金看着自己捐赠的《山林资源分布图》和各类证书、林业资料图书被静静地安放陈列在档案室的组柜上,他终于可以放心了。

  “这些民间捐赠的档案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档案馆的馆藏,同时这些山林资源分布图也线年代我们县里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肖陈明表示,他们将在保管好这些档案史料的基础上,针对有教育意义的档案史料,筛选处理后或进行展览或编研成册,让档案价值最大化。

  遂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