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为客家母亲河,发源于广东省紫金县的武顿山七星岽,经梅州五华、兴宁、梅县,于大埔三河坝与汀江、梅潭河汇合,始称韩江,全长307公里。

  梅江支流众多,有五华河、北琴江、宁江、程江、石窟河、松源河等,河网密布,河道蜿蜒。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梅江河对梅州人而言,就像抚育自己的母亲,用之不竭的水源滋养着百物生长,水的灵性养育出无数优秀的客家儿女。

  我出生于梅江上游,自小生活在梅江边,围龙屋开外200米就是梅江河堤,江水滔滔,不舍昼夜。老屋门前有条小溪连通大河,我自小就在溪旁看大人打鱼,当年的鱼感觉比较多比较鲜美。我从小害怕水,母亲告诫我不能去水边玩,不能去游泳,会被水鬼拖走,只偶然和村里的少年在沙滩上放牛。

  是怎样的因缘际会,又是怎样的情感,会一直生活在梅江边?中学毕业后在外面读书,本来有无数的选择,可以在外地工作或安居,却辗转来到梅城,固守在这里,以不变的情感生活在梅江臂弯;我甚至不明白为什么会经常绕行梅江,沿河堤行,经长沙镇、梅南、水车,到故乡畲江,再穿越水口,去看梅江上源,去看三江交汇处的风景;也曾多次贴着州城河岸溜达,沿丙雁公路,下丙村、雁洋、松口至三河坝,去看山看水看古渡口、老码头,无论是轩坑古渡、双黄渡口、大黄码头或松口火船码头,或者三河镇老码头、韩江源客家母亲雕像,我都常去看看。

  无法理解怎样的情感,一而再、再而三,围着河流成长,就像寻找生命的力量,抑或是寻找我们客家人走出山区、走向世界、一条裤带走南洋、闯天下的向往和精神。

  当年客家人大多居于山里,山多田少,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在传统社会里,客家男子为了获取更多的谋生手段,往往通过读书走上仕途,没有读书做官的,也多数远走他乡,外出营生,他们沿水路,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去外面谋求发展。

  在梅南,我们看到著名雕塑家、中国现代象征派诗开拓者李金发,他惯用新奇晦涩的意象和格调表现对人生命运的感叹,追求虚幻美,被人称为“诗怪”;我们还看到客家大儒古直,这位在文化教育作出的贡献和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卓然成就的历史文化名人,他创作的梅州中学校歌,至今还在吟唱。

  沿河而下,是我们达州城,看到清代嘉应州入翰林院之第一人李象元,他的儿子、孙子、侄子皆是翰林,有“公孙三翰院,叔侄四翰林”之美誉;在东山书院一侧,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黄遵宪,他是清代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在西阳镇,还可看到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林风眠,他是“中西融合”艺术理念的倡导者;我们还在雁洋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他是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者和缔造者之一。

  一条大江恒古今,梅江边的名人众多,包括支流,有客家人文始祖程旼、岭南第一才子宋湘,名士贤达,数不尽是,他们是梅江河畔最靓丽的风景。

  梅州人勤劳,耕读传家,悠悠东流水,赋予了世世代代的客家人,源源不竭的灵感与文化传承;奔腾不息的梅江,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出一代又一代客家儿女,他们勤劳善良、坚韧仁爱、爱国爱乡、心怀苍生。

  梅江,滋养生命河流,承载着太多欢乐梦想。正像一位文友的留言:“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相聚梅州城,一世梅江情。”这是何等的荣幸。梅江历尽风雨沧桑、见证峥嵘岁月,我们之于芸芸众生,是一粒微尘,珍惜眼前所有,做我们喜欢的事,书写我们的爱和愿望。

  幼年在连接大河的溪边生活,童年的故事总是短暂的,带给我们欢乐,却又转瞬即逝;后来在梅城安家,有地缘人缘。梅江水、梅江情,梅江两岸的历史,已深深铭刻在我们的心海。

  冬日时节,特沿梅江上行,青山绿水,山河壮丽,碧空之下,两岸秀美如画,萌发生机。梅江流经的每一寸土地,都有诗和远方。相信也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对梅江满怀深情,在心里深深眷恋着这条河流。

  家乡有条梅江河,这是客家奔腾不息的江流,带着激情,带着沿岸客家人的理想,东征沧海;两岸客家人重孝悌、讲仁义、重教育、重节俭、讲礼仪,最早的客家礼俗从这里延续,这里有中原古韵客家话,有“南国牡丹”广东汉剧,有被誉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的客家山歌,蕴含中华民族优秀民歌精髓和独特艺术风格与魅力,每一首都值得回味;这里有骑楼,有古韵、围屋,有独特的客家美食,和诉不尽的乡愁。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600里的梅江,因其韵味独特、如诗如画,在冬日,别样美丽。

  围龙屋是经历时光沉淀的建筑杰作,是典雅庄重、意境深远的客家古民居。客家大迁徙长河浩荡,定居建祖屋是第一要务;工匠们融合中原与本土的环境与智慧,创造了田园风光、书香悠悠的围龙屋。

  梅州乡村民居普遍为“二字两横”楼房,方形构图,灰墙蓝瓦木质结构。而后面连接半圆房屋的,称为围龙屋。其建筑深藏中原文化意识,山水流转,环境优美,名字、楹联、图案寓意深幽,带着梦境般的神秘感。

  集山川之灵气,融文化之精华。围龙屋建筑大器,前方后圆,错落有致,设置齐全,安全舒适;因而风生水起,人才辈出。

  近年来,围龙屋在城郊及乡村仍可遇见,或化身为旅游景点。围龙屋主楼多数四杠(或称栋)、两横或三横,设上下厅堂及多个侧厅。主楼方形构图,楼高二层,连接后面半圆房屋。半圆部分为坡地,露天地面稍为倾斜,用鹅卵石铺就,种有少许名贵花草,俗称“花头岃”。其包含门坪、门楼、枕屋、水井、围墙等,功能齐备,防卫森严。典型的可容纳数百人居住,称为“十厅九井”;门楼前是大路,围墙后有鱼塘及田园,屋后果园。更有别出心裁的围墙内设花园鱼塘,绿草鲜花,泉水潺潺,鱼跃池塘,诗意盎然。

  围龙屋造型独特,风情浓郁。逢年过节在门坪里舞狮、闹锣鼓;婚丧喜庆宴会则在厅堂举行。张家围留余堂“十厅九井”,占地5千余平方米;其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后裔数位举人、进士;20世纪上半叶中国白话文小说创始人张资平亦出自这里。下市千顷堂黄屋后裔曾走出世界文化名人黄遵宪。众多历史人物,是围龙屋的闪亮点。

  客家城乡的围龙情结,历来深厚。在梅县南口镇侨乡村,38座围龙屋点缀其间,形成壮观的旅游风景线,远近闻名。在那里,南华又庐是“十厅九井”,风格独特,其后花园为围龙风水。2018年秋,中国乡村振兴论坛曾在桥乡村设分会场,其时,东华又庐与北京的旅游机构签约合作,打造穿越时光的田园民宿,侨乡村便乘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小河风景、绿色蔬菜园、特色美食,活化围龙屋为旅游宝地。在松口古镇,围龙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世徳堂”建筑规模及布局极为罕见。

  其实,围龙屋是大迁徙之意识产物。客家人筚路蓝缕,劈山开路,建立村庄田园,抱团而居,防卫森严,开枝散叶。我们曾来到梅县区程江镇的长滩村,在采访历史文化名人李氏故居时,竟意外发现此围龙屋后裔全部是双胞胎,甚至三胞胎。为我们作介绍的李先生说,他也是双胞胎后裔。据传,这座围龙屋建筑动工时,曾经在山脚挖到一个泉眼,随泉而出有一对大虾。屋主赶快挖了一口鱼塘,引入泉水养虾。此后,满塘鱼虾,后裔兴旺,而且后裔都是双胞胎,成为一个神秘莫测的美谈,令人称奇。

  令客家“围龙”情深的,还有城堡式的集群建筑“客家围”。我的老家在梅县南口镇七贤村,也有个“火斗围”。里面抱团而建的传统建筑仍有人居住,祖祠、关公庙等保存完好;其厚实围墙虽为村人熟视无睹,却铁钉也打不进去,令人叫绝。这里的灰墙蓝瓦古民居集群,相似旧时冬天取暖的“火斗”,因形而名。每年大年三十,村里人仍按风俗到这里的祖祠烧香拜祖。

  中国客家人的围屋情结,也因为专家学者的定论——客家围楼为中国五大民居代表性建筑之一。大迁徙时期,建筑师将中原建筑风格与本土风物融合,客家围楼堪称古建筑的奇迹。最具代表性的,有福建永定客家土围楼、梅州客家围龙屋、韶关始兴客家四方围楼。各地围楼风格有所不同。梅州围龙屋灰墙蓝瓦木质结构,方形楼房连接后面半圆围屋。粤北始兴的围楼为长方形(个别方形),楼高三至四层,青砖蓝瓦木质结构。福建土围楼圆形(或方形),楼高三层,厚实土墙、蓝瓦、木质结构;独特之处是将“生土夯筑”发挥到极致,独特而罕见。

  梅州围龙屋与外地名筑媲美,成为世界客都——梅州名片之一。探访围龙屋,令人联想起客家的历史。现代的高楼大厦富丽堂皇,而厚重的围龙屋,是客家历史建筑的文化奇葩,是客家人心灵文化的情结。客家人遍布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侨、侨裔多于原乡,国内各城市亦比比皆是,围龙屋是游子们心中的浓重乡愁。

  在梅县的著名茶田旅游度假区雁南飞,出现了相似围龙屋“围”的酒店建筑,曾经引来大批游客;在梅县新城的围龙居里,亦出现类似的高楼。在梅县人民广场南面,有一座大型、楼高三层的现代圆形围屋——梅县区政府的行政服务中心,这里一片熙熙攘攘。

  梅州保存着众多的围龙屋,虽大部分屋主搬进现代新居而留守者甚少,围龙屋却成为客家建筑的重要遗产,成为史料考究的文化亮点。

  桂花开时,天气已经凉了下来。在田野里散步时,忽然想起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听见蝉声了,夏天的蝉声是什么时候停止的,也好像全然没有了印象。曾经那样的热闹,在它戛然而止的那一刻,我们竟毫无知感。而此时,树荫已不如夏天时浓了,风中,枫杨树的叶子和栾花一起纷纷地往下落,虽然有风声,想起夏天时蝉声的聒噪,还是会感觉到消失之后的寂静,那种怅然若失的寂静。

  午后,风小了,我还在那条路上走。枫杨树的叶子偶尔轻摇一下,像是在敷衍谁一样,轻轻悄悄,没有一点声响。黄色的栾花上藏着一点点的红,很小的一朵,我将它捡起来,拿在手里看了看,并不觉得有多好看,但黄与红的配色,应该还是有许多人喜欢的。栾花开得繁,此时,不停地有栾花从树叶间撒落下来,轻飘飘的。沿路落了一层黄黄的栾花,间或有一些枯叶,被我走过时的风带起,也只是就地打了个滚,翻了个身,发出轻微的声响。不远处的山间,有小鸟在叫,一两声,我听不出是哪种鸟在叫。无风的午后田野,虽然万物缤纷,但鸟声与树叶滚动的声音过后,便是深沉的寂静。这种寂静并不显得单调枯燥,反倒会让人心生某些期待。

  每到黄昏,看见夕阳红透的时候,总有一种深深的寂寞感,是对缤纷白天的迷恋与不舍,还是对即将到来的夜晚有着某种期待,真的不好说。在乡村里,黄昏的那段时光是喧闹的,乡亲们从田野里回来,牵着牛,撵着狗,聊着桑短麻长的事;鸡在院子里咯咯地叫着,在钻进鸡笼前,仍在努力寻找着最后一粒可以饱腹的米粒、草籽,或是野果;猪在圈里,哼哼唧唧,像是在催促主人早点喂食;厨房里主妇们正在忙碌着,洗涮的水声、炒菜时油锅发出的嗞嗞声、饭锅里蒸汽扑哧扑哧的声音,不时传出来;屋里孩子的吵闹、门前的犬吠,声声嘈杂,也是声声亲切。黄昏的热闹,是短暂的,夜深,月升,吵闹过去,乡村在一片蛙鸣,或是阵阵虫声里,归于寂静,寂静得悠远而又漫长。我喜欢乡村之夜的寂静,仿佛只有在这种寂静里,才能藏得下乡村的许多秘密,才能让乡村可以喘息一会儿,思考它得以繁衍生息的责任与使命。

  那天傍晚的时候,正在家里吃晚饭,忽然听到外面有很吵闹的声音。仔细一听,是楼下有人在吵架,中年男女的声音,你一句我一句地互不相让,声音虽然很大,隔了一些距离,也听不真切他们在吵些什么,更无从知道是因为什么而吵。大概吵了一会儿,声音便停了。吵闹声之后,忽然觉得周围一片寂静,那是一种平时难以感觉到的寂静,好像与我无关,又好像很突然的一种状况,还来不及让我细想,它便悄然降临了。

  夜读的习惯,已经坚持了近三十年了,以前还不觉得,现在想起来,我的夜读,可能也与我一直喜欢夜的寂静有关。夜深时,你能听到在白天,或是刚刚入夜时听不到的一些声音。如秋夜断续的虫声,一两声之后,又是一两声,有时会持续一会儿,之后突然就停下来了,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又会响起。夜风吹过街道的声音,呜呜作响,像在寻找一个通道,又像是在寻找某个仍然亮着灯光的窗口,也像是在寻找某个开阔的地带,风声有着执着的拗劲,会吹得树叶哗哗作响,也会吹得一些人家雨棚呼啦啦地响,风停了,不知道去哪儿了,也带走了和风声一起作响的种种声息,好像故意丢下了一个叫做寂静的东西,让我们不知所措。夜里,雨和雪的声音是不同的,雨停了,或是春雪融化时,会有檐落点点滴滴,它们将夜分隔出三三两两的寂静,寂静变得多了,细碎了,也更深了。

  我在寂静的夜里,翻开书的一页时,纸张发出轻微的声响,之后是寂静的时刻,文字静静地在我的眼前,等待着我发现安静中隐藏着的另外一些东西。

  高雅的酒店里,和朋友们一起品味厨师精心制作的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味蕾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是,我还是喜欢在老家的农舍里享受各种绿色美食。前段时间有几个朋友到我老家游玩,享受我哥嫂亲手制作的原生态餐饮,确实令人啧啧称赞,回味无穷。

  我的老家在梅县上官塘小山村里,那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祖屋依山而建,结构独特,占地500多平方米,属于客家围龙屋,已经有40多年。这些年在我们的努力下,已经修缮一新。整个屋子整洁干净,富有客家氛围特色,一共有八厅九井,坐北朝南,冬暖夏凉,舒适宜人。屋子背后是大片的松树林,正前面是一口一百多亩的大鱼塘。房前屋后自家种的花草树木枝繁叶茂,弥漫着浓郁的花香。祖屋正前方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郁郁葱葱,林茂草丰。山脚下一些清亮的鱼塘错落有致,水面上漂着一些鱼草。随着初升的朝阳,晨雾慢慢散开。祖屋左前方是一个足有五公里长的梅西水库,像一条美人鱼静静地仰卧着。清澈的水面上,的竹筏在山涧里若隐若现。湖光山色,山水相依,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让人陶醉。山村里空气清新,花香弥漫。在这宁静美丽的山村里享受美食,真是莫大的享受。我三哥喜欢充分利用自供自给的食材,亲手做各种原生态的美食。各式各样的客家菜,色香味俱全,美味可口。

  “蒸鳙头”是一道美味菜。一提到梅西水库,“蒸鳙头”这个美食便会脱口而出。这道菜早已成为家乡的特色菜,远近闻名。很多城里人,驱车几十公里奔赴上官塘,就是为了享受这道美食。我哥很喜欢做这道美食。为了做好这道菜,我哥一般提前一两天把大鳙鱼从池塘里捕捞上来,养在网袋里。做菜当天,他把鳙鱼从网袋里捉拿回家,迅速宰杀干净,很好地保持了鳙头的鲜味,然后把一块一块的鳙头摆放在盘子里,用适量的盐、姜和调味料短时间腌制,放在锅里猛火蒸十多分钟,然后倒掉多余的水,淋上一些花生油,加上煎好的香料,再蒸片刻,就可以趁热美美地享用了。鳙鱼是自家养的,原汁原味,味道鲜美。那碗底的汁,甚至可以用筷子蘸着牵起一条线。

  “梅菜肉”是客家名菜,也是我哥的拿手好戏。逢年过节,他总会精心地做出一碗碗香喷喷的梅菜肉,招呼亲朋好友。一般在节前一两天,他去集市购买三层肉。做梅菜的猪肉选农家养的、时间比较长的家猪,皮厚肉香。他把肥瘦适中的三层肉拿回家清洗干净,切成长条状,放到滚烫的开水里煮一遍,接着捞起来晾干,然后把一条条猪皮朝底放到烧开的油锅里,用温火煎,等到三层肉的猪皮煎至橙黄色时,再次拿起来放凉,均匀地切成一块一块,整齐地铺到圆碗里,再把碎鱿鱼和香菇等放到油锅里爆炒,铲起均匀地散落到三层肉里面,最后在每碗三层肉上面铺上切好的梅菜干,一碗碗端到大锅里用大火蒸,20多分钟后,梅菜肉就蒸好了。要吃的时候,端着圆碗把梅菜肉整个翻倒在另一圆碗里,均匀整齐的梅菜肉展现在眼前,肉汁自然渗入到梅菜干里,梅菜油亮而富有肉香,加热后就可以享受这道美食了。我哥做的梅菜肉香脆可口,肥而不腻,谁都喜欢吃。

  “蒸滑鸡”也是我们口口相传的美食。家人充分利用老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饲养很多农家土鸡。这些鸡都是吃米谷糠饭长大的。我哥一般会选三斤左右的鸡,宰杀干净后,均匀地切成一块块,放到圆碗里,放上适量的盐和姜片,再均匀地撒上适量的薯粉,轻轻拌匀,拿到大锅里蒸25分钟左右,“蒸滑鸡”就做好了。

  当然,除了这几道美味,还有很多农家菜,比如嫩姜煲土番鸭、板栗焖鸡等,都是原生态的,感觉特别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