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不仅有人们熟悉的城市、乡村和田野,还有那些遥远的地方:耸立的高山,幽深的雨林,险要的滩涂和漫长的海岸……
在那里,居住着许多独属于中国的动物们,它们藏身自然,数量稀少,想要一览它们的身影十分不易。
2021年2月,央视出品的首部全流程8K纪录片《美丽中国说》第一季正式开播,而仅仅过了8个月,第二季也迅速提上了日程。
尽管观众们的反馈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它却用最清晰的影像,最近距离的镜头,带我们共同去探访了那些世代栖息在中国土地上的可爱的“居民”。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位列北半球第一,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孕育了中国才有的独特生命——
秦岭山区的羚牛在森林中闲游漫步;西双版纳雨林王者亚洲象群结伴生活,一路向北迁徙;东北长白山的中华秋沙鸭在雪中振翅出巢;盐城湿地的麋鹿正为了鹿王之位而殊死搏杀......
参与残酷的生存竞争,适应复杂且苛刻的环境,承载种族繁衍的重任,面对生离和死别……
脆弱的个体难以承受这些由大自然带来的挑战,但生命的力量就在于,它并不孤单。
幼崽是整个种族最珍贵的存在,动物们倾尽全力保护后代,不仅仅是出于血脉相连的本能,更是一种将种族繁衍壮大的策略。
在秦岭南麓海拔2000米的森林深处,两个新生命的到来,让川金丝猴家族沉浸在喜悦之中。
一只雄性金丝猴宝宝的母亲不幸去世了,但家族决不会让它沦为孤儿。因此把它交给了一只刚生育完的母猴。
“儿子”活泼好动,还没有完全掌握攀爬技能却早就跟着成年猴子们在森林里上蹿下跳;女儿则心思敏感,偏爱与“哥哥”争风吃醋。
为了争夺母亲的关注,它们经常吵嘴,甚至大打出手,让安静的森林变得闹哄哄。
森林对弱小的新生儿虎视眈眈,只有一整个家族成员共同的守护,才能让它们安全长大。
每个家族成员都把抚养幼崽当作己任,总是颇具耐心地教会它们爬树、觅食、躲避危险。它们为整个族群注入新鲜的血液,也代表着生命繁衍的希望。
“爱”是动物的天性,也是生存的重要本能,在“爱”的作用下,种族得以繁衍生息。
丹顶鹤是滨海平原最尊贵的客人,它们对环境无比挑剔,家族能够选址于此,是这块土地莫大的荣幸。
浅滩上,只有两只丹顶鹤正在“双重唱”,这对夫妇来自两千多公里外的松嫩平原,一路相伴至此。
然而,在湖心岛的一场大雨中,丈夫意外受伤,夫妻俩随家族北飞的计划只好无限期延后。
折断了腿的丈夫再也不能展翅飞翔,连行走都变得困难,即便如此,为了孕中的妻子,它也愿意尽力一试。
它用一只脚的力量,维持着整个身体的平衡,虽然步伐缓慢,但似乎也能捕捉一些小鱼小虾。
天空阴霾密布,湖心岛又要下一场暴雨,妻子在巢穴中焦急等待着外出觅食的丈夫。不幸的是,丈夫已在雨中失去了生命。
雨季过后,阳光重回大地,一场暴雨不会浇灭生命的希望。妻子与刚破壳的孩子们在一起,等待着丹顶鹤家族的回归。
无论是同伴的相守,还是家族的保护,生命在互帮互助和内部团结之中积极生长,迸发出比自身更加强大百倍的力量,共同应对这危机四伏的自然世界。
风、泥土、海水,这些环境塑造着生存在这里的动植物们的习性,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学会顺应天时和地利,也学会了相互配合。
潮间带的这片红树林,正是万物合作的结晶。生存在这里的生物,与自然环境共同形成了复杂的合作网络。
在咸湿的潮间带繁衍并不容易,不过,红树为此学会了顺应潮汐,种子在恰当的时间落下,跟着潮汐,随波逐流,延续它们生命的旅程。
带领着种群逐渐壮大的红树担当起连接陆地与海洋的桥梁,它们既让陆地与海洋有了间隔,又让海洋与陆地融为一体。
茂密的树冠和粗壮的枝干为大大小小的生物提供了适合的生存环境,为动物家园打下坚实的地基。
红树调节了海水盐度,鱼虾可以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这也养活了以此为生的白鹭。
它们在红树旁边挖出的巢穴恰好成为了红树水下根系的通气孔,而通过觅食、松动滩涂而留下的间隙,为红树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空气和水分。
在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里,物种们不是猎食者和猎物,就是共同竞争食物与空间的关系,每一种动植物都不可或缺,维持着自然的平衡。
海岸的生物们严格遵守着海洋和天气制定的时间表。它们在潮退时属于陆地,又在潮涨后归于海洋,在艰难和变化多端的环境里积极生长。
潮汐之间,海岸带的所有生灵相互交错,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海岸最珍贵的形态。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和”是古代中国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
作为一个高度繁荣的自由港和国际城市,香港却只是森林中的“小小闹市”而已。
人类在港居住面积不到整个岛屿的四分之一。其余200多座岛屿和周围的原始森林还生活着更多动物,它们与人类共享这座繁华的岛屿。
香港西南的大屿山郊野,中国最小的蛙类卢文氏树蛙在这里栖息,它们在地势低洼的雨水汇集处产卵,然后再以飞快地速度从蝌蚪蜕变为树蛙。
人工种植林既是人类的游玩处,也是它们的家,缤纷的昆虫、草木都为小树蛙提供了丰厚的美食。
九龙水塘处在城市与森林的边界,江水自广东而来,源源不断地补给饮用水,猕猴家族与周围居民共享这片水源。
人类与动物同在岛上生活,它们互不打扰,和平共享资源,许多物种可以安全地在这里生活,维持起区域的生态平衡。
哲古草原的山南,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久以来,这里的居民仍然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
这里有平坦的草原,壮丽的湖泊,还有巍峨的山峰,独特且多样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生物与众不同,棕尾虹雉就是其中之一。
“神鸟”并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相反,它是山脊寺庙的常客,许多僧人、游客经常看到它们在冰雪中闲情踱步。
也许是因为寺庙的圣洁,或是出于对“神鸟”的敬畏,人们默契地不敢上前打扰,让它们在人类的居地依旧享有自由。
山下的哲古草原,至今依然拥有只属于动物的,纯粹的平静,藏牦牛、斑头雁、黑颈鹤……许多珍稀动物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
这片雪域高原,和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原住民,给予了它们宽广的天地,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与包容。
诞生、繁衍、传承、协作,生命就这样顺应着自然而交替轮回。每一个环节只要有一丝纰漏,种族的命运就有可能被改变。
这些珍稀物种曾经因为人类的干预而差点销声匿迹。如今,在无数人的努力下,这些美丽生灵得以继续留在中国的土地上。
曾经绝迹的朱鹮,在陕西洋县“重生”,从仅剩的7只发扬到10000只的族群。
奇迹的背后是当地农民的付出,这里的稻田不再使用农药、化肥,当地稻谷产量因此减少20%以上。
可可西里无人区中饱受盗猎的藏羚羊,在保护区执法者的守护之下,渐渐从“濒危”降为“近危”,连续降低两个级别。
生存岌岌可危的最“萌”鳄鱼:中国扬子鳄,在人工繁育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存栏数达15000条。
据统计,近2000年来有249种动物已经从地球上灭绝,有1/3消失在近50年。其中,有3/4是由于人类的捕杀才导致灭绝的。
人类需要空气、水源和丰富的食物,而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命必需品都依赖于运转良好的生态系统。
英国艺术家福歇尔为纪念这些消失的美丽生灵,将它们的模样以版画收录在书中,她说:
“如果人类仍想象未来是一个空气洁净、水体清澈、海阔鱼跃、陆有荒野的世界,那么故事的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