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网红打卡点的路牌吹起一股“想你的风”。其实,这种创意路牌,是以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路名牌为创作蓝本。路名牌是地名标志的一种。当你来到一处陌生的地方,看到路名牌,就像了解一个新朋友的名字,瞬间拉近彼此距离。这时你会会心一笑:“哦!原来你就在这里。”

  路名牌最基本的功能是指位导向。如江南大道、江北大道,一看就知道是沿邕江南北的两条主干路。在路名的下方,有“东”“西”等方位名词及箭头、圆形等符号,便于公众识别和判断道路的走向和起止。此外,细心的市民还会发现,南宁市的路名牌分蓝、绿两种颜色。这不仅是“皮肤”颜色的差异,还表示了道路不同的走向。蓝色表示道路是东西走向(包括东西向的斜街),绿色表示南北走向(包括南北向的斜街)。随着城市主次干路、支路、街巷里的建设或打通,路名一般不再随着道路的延伸而沿用,如长堽路跨过自治区民政厅大门前的路口后不再叫长堽路,而叫长虹路。当然,也有意义重大的道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最典型的就是民族大道。

  民族大道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与城市的发展同步一路东扩,从3公里蝶变成如今的25公里,气势如虹。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正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民族大道”这一路名,正是广西民族团结、包容开放的生动体现。除民族大道外,还有不少路名体现出壮乡特色,如壮锦大道、铜鼓岭路、歌海路及以“那”字开头的壮语路名等。

  路名牌上的壮文名称的标示是南宁的又一特色。南宁市的主干路和重要道路的路名牌,基本同时使用汉字和壮文书写,壮文在上,汉字在中,汉语拼音在下,如被称为“八桂百年第一路”的邕武路、曾经的南宁地区党委和行政公署大院所在的明秀路,南宁传统商业中心朝阳商圈的朝阳路、中山路等道路的路名牌,都有规范书写的壮文。在五象新区(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的灯箱式路名牌还装饰有壮锦元素,更显壮族风情。

  春阳路、夏林路、秋月路、冬花路,清风路、花蕾路、雪英路、明月路,这几条都是五象新区的道路,你是否看出了什么端倪?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四时节气和浪漫意象就藏在路名里,宛如一首藏字诗。

  从南宁的快环自北按顺时针方向数来,路名依次为秀厢大道、厢竹大道、竹溪大道。“秀厢”用的是村名作路名,“竹溪”以水名为路名,居间的“厢竹”则是前后各取一字为名,几条路名连起来读一气呵成,给人以道路畅通之感,像运用了顶针修辞的回文诗。屈原在浪漫主义长诗《离骚》大量使用了香草芳花作喻,而南宁市的路名也充满了芬芳,如引市花入名的“朱槿路”,呈现广西“八桂飘香”的“桂花路”,以及桃源路、古榕路、杜鹃路、松柏路等含有花草树木的路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展现出南宁市绿城、花城的线;路名和路名牌除了指位导向、引人向上,更深层的意义是承载和传播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南宁历史上得名“邕州”之始在唐朝,城池在今凌铁村一带,该区域一条主干路于是命名为“唐城路”。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南宁文旅新地标。对“三街两巷”的命名规划,就充分考虑到以地名留住老南宁的“根”,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如金狮巷、银狮巷、城隍庙东巷和西巷、大戏院东巷和西巷、仓西门巷、镇江门巷等,命名均来源于原有老地名及古迹。南湖是市民游客休闲锻炼的好去处,但是与之相对的“北湖”在哪里呢?大家都知道有北湖路、北湖村、北湖市场,却似乎没见过“北湖”本身。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北湖”吗?还真有,而且不是网友揶揄的暴雨积水“湖”。据清代乾隆八年版《南宁府志》记载:“北湖在城北十里,水自铜鼓陂汇而为湖。”意即曾经的北湖由心圩江(古称星盈江)从位于现在苏卢村的铜鼓陂导出而成。铜鼓陂是始建于宋朝的、南宁最早的水利工程。“北湖路”的路名和路名牌就像一块活化石,记录了北湖“沧湖桑田”的历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