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者确实有颇深的渊源。2018年,“公园城市”的理念在成都天府新区提出;两年后,中央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在此期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的诸多城市,都将公园城市建设纳入发展目标。

  所谓“公园城市”,简单而言,核心是将城市建设成一个大公园,强调生态、生活与生产的和谐统一。

  但公园城市,不只是简单的“公园+城市”。尤其是在人们休闲消费需求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公园不仅是绿色园林单位,而是休闲空间,或是公共文化空间,而这些空间和城市的分界不再明显,渐渐融成一体。

  本就具备良好生态环境的成都,跳出了“几棵树、几张凳子、几块草坪”的思维,把“独乐乐”与“众乐乐”的需求兼容在城市空间里,例如绿道串联了绿地、公园、景区等,人们推窗见景、出门入园,这样的生活,当地人早已习以为常。

  截至2023年底,成都天府绿道超7000公里,新建、改造各类公园113个,并连续15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上海、深圳、青岛、长沙等城市也曾组团到成都考察“公园城市”建设,汲取其成功经验。

  眼下,2024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正在成都举行。我们试着借由世园会,来观察成都在“公园城市”这个赛道里,究竟有多卷。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1902年,英国社会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代表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第一次将生态与生产、生活并列,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并把田园城市作为解决城市污染、交通拥堵等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病”问题进而促进城乡融合的经济生态有机体。

  此后,又涌现出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等城市类型。虽然这些理念应用在不同文化和地理背景下,但均强调了城市规划中生态和环境的重要性。

  2018年2月,“公园城市”理念首次在成都提出,其核心是将城市建设成一个大公园,强调生态、生活与生产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共生。经历了五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成都形成了“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生态美境。

  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提升17位至第92位。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达100%。城市公交“同网、同质、同价”扩大至14个区,中心城区绿色出行分担率提70%。

  据了解,成都世园会坐落于东部新区,占地面积3633亩,布局七区、六馆、百园,以“公园城市、美好人居”为主题。园内设有1个主会场(成都东部新区)和4个主题分会场(温江川派盆景、郫都花卉产业、新津现代农艺、邛崃生物多样性保护)。

  走在园内,可以看见各种植物集中呈现,它们或高大挺拔、低矮繁茂、又或者色彩斑斓、香气四溢。而在各园区内,极具区域特色植物及园艺建筑被运用于景观造型中,可以一览西南地区的自然特色风貌。

  以阿坝园为例,该园区通过自然风的造景手法,呈现“生态阿坝”。在园区内,该以特色藏羌民居为主场景,四周分布着九寨沟、黄龙、湿地(花湖)等地貌展示。此外还有大熊猫、黑颈鹤等保护动物塑像点缀其间。

  在植被的种类上,阿坝园内不仅还有红豆杉、岷江柏等珍稀植物展示,还有高山杜鹃、四川牡丹等特色花草。众多特色元素的汇聚,显现出了阿坝州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

  实际上,在世园会内不只有园艺展示,还有蜀锦、蜀绣、彭州白瓷、竹编等2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以竹编为例,在世园会内有一座竹编桥,桥梁总长155米,桥宽6-11米。从远处望去,竹编桥的顶棚恰似一缕漂浮在水面的竹叶。

  竹编桥作为成都世园会的重要标志性景点,它链接了多个重要展示区,是整个世园会慢行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了解,道明竹编是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特产,有2000多年的历史,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下,如今,道明竹编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装饰艺术等场景。

  在国际竹藤组织园内,特地选用了圆竹和工程竹材作为建筑结构材,打造了一系列展示空间和景观,诸如鱼乐竹馆、幽篁轩水榭、六角亭、竹编景墙。通过将地域文化与园林设计结合,从而达到了解竹文化、体验竹生态的目的。

  以世园会所在的东部新区为例,这是成都“公园城市”的实践场景——在世园会主会场,东部新区保留80%的原始地形地貌,包含近28公顷现状林地和401棵高大乔木,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增加植物多样性。

  待世园会落幕后,这里将作为一座“巨型中央公园”,与三岔湖、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一并形成城市的公园配套,为市民提供休闲游乐,也构成住区“核心生态”。

  依托世园会的规划和布局,东部新区逐步实现产城人居的融合。从数据来看,2023年上半年,成都东部新区GDP、工业投资、服务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税收收入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为成都全市第一。

  这也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解法:不只拘泥于生态,而是以生态为纽带,强调可持续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

  这满足了人们向往公园城市的理想状态:在一座城市里,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过得还可以的生活,还有近在身边的自然。

  经济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除了人居环境舒适之外,成都的人力资源丰富、科创实力相对雄厚。

  “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成都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这里聚集了众多知名企业,如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它们为成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杨继瑞说道。

  与此同时,杨继瑞说,成都人民具有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敢于尝试新事物,乐于接受新观念。这种城市精神使得成都能够不断吸引国内外的人才和资本,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不过,在丰富的人才资源、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等优势的叠加之下,成都也存在着工业发展较弱、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发挥不充分的问题。

  杨继瑞分析称,纵向比较,近年来成都工业发展较快,但是横向比,工业无疑是成都的一个明显短板。具体来看,成都的人口位居全国第四,GDP位居全国第七省会城市第二,但成都的工业实力却只位居全国第13位(2021年排名)。

  而在科技创新方面,成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需加大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还有待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也比较重。“对于成都来说,这些面临的问题也是其发展的新动能,”杨继瑞说,接下来,成都可以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集群化作为成都深度推进新型工业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