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夫的四季》以四季为自然背景,以城市露台为农耕舞台,以花果蔬菜、乌龟蚯蚓为互动对象,以书写阅读为美味佳茗,以趣味爱心为生活动力,通过对蔬果的种植,对小乌龟、小昆虫的养护,观察天地事物的变化,体会动植物的萌芽成长,感受劳动和收获的满足,记录生活的情趣和哲理。

  我的梦想,那就是能在喧嚣与拥挤的都市中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小院落,养养花,种种菜,好不惬意。可身居林立高楼和柏油马路间的我,想实现它犹如白日做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首先,我把坐落在八楼客厅外的花园露台改造成一个小菜园,当然也留下了少许花草。之所以保留一些花草,是因为这里曾是先生的心爱花园,当年少说也有百余盆花木,有段时间因为工作繁忙,他就把花园托付给我来照管。

  谁的地盘谁做主。自从我接管花园后,心心念念的种菜情结越发浓烈。开始,只是隔三差五地淘汰一两盆花草,用来栽种些小葱、小蒜啥的。尝到了甜头,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又买来了辣椒、西红柿、茄子等秧苗。就这样,满园的花卉在我的操持下逐渐地被菜所取代。其实,所谓菜园,无关大小。事实证明,家里的阳台、窗架、庭院,都能让你足不出户实现这看似遥不可及的田园种菜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我的露台菜园虽小,却被我打造成貌似“庄园”的规模。这里不仅蔬菜品类多多,果树花繁叶绿,还能得到精神的超值享受。它是家人的菜篮子,也是我文学创作的“食材”基地。时常,我会拍几张水灵灵的时令蔬果图与亲友分享,对我来说,这些菜地里长出来的文字,充满了泥土的香味。正应了先生的那句“名言”: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创作。这种沉浸式的观察、享受和记录,为我源源不断地提供鲜活素材,有细节,有情趣,接地气,一篇篇蔬果小文诞生了,如今将它们结集成书,与爱好城市种植的文友们共享。

  多年前,一众好友戏封我为“城市农夫”、具有“静氏风格”的“绿色写作的田园作家”,以及“城市庭院经济协会会长”。我喜欢城市农夫这个称呼。

  我喜欢在“城市农夫系列”小文中植入花草菜果的一些药用价值、食补和吃法。因为我想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家常白话式的语言来传递相关知识。中国许多蔬果是药食同源的,因而我们最好既知其味,又知其效,还知其所以味、所以效。

  在我的不懈宣传下,不少友人也开始利用自家有限的户外空间植蔬养果了。小小花盆能量大,源源不断出果蔬。可以自豪地说,这些年我种植过的蔬菜,包括了当地适产的大部分品种。甚至连甘蔗这样的南方植物,我都尝试过,虽然限于花盆面积,它们长势很弱。我会利用有限的场地资源,采取套种的方式种植,即在上一季蔬菜将要收尾时抢茬播插新的种苗,等上一茬时蔬收场,下一茬菜又长了起来。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提高了盆土的利用率,二是可以通过轮作自行改良土壤品质(农作物轮作是有科学依据的)。

  每天清晨,我都会被园中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唤醒,早早起床。我会第一时间走进小菜园,在里面溜达一圈,和蔬果打个招呼,做做操,唱唱歌。顺手拔点芫荽,剪几片菜叶,掐几枝薄荷,揪几管葱尖,再摘一个还挂着花的嫩黄瓜,吃一口,脆生生,清香淡甜。这时,散养在园子里的五只小乌龟,会慢吞吞地爬到我跟前,提醒我要给它们投食喂水了。平时园子里的蜗牛、蚯蚓、菜虫是乌龟们最喜欢的自助美餐。

  家有小菜园,还有一大好处,就是能够激发体内美丽因子,增加每日活动量,强迫自己每天必须浇灌打理,容不得半点偷懒,进而增强了自身体质。众所周知,户外的生活方式使人轻松愉快,有助于身心健康。每天侍弄植物,做一些低强度的运动,养成一种有规律的闲逸生活,心理、情绪和身体都会变得顺然又和睦。同时,适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也能让焦虑的心情恢复平静;蔬菜及果实的采收,还能让人产生极大的充实感和成就感。通过园圃里的劳动,人体内的古老基因也会不时苏醒,使人仿佛能回望远古先民们的劳作场面,因而唤醒心底的怀旧之情和乡情,能听到天性初心的那种召唤。而不同植物(蔬菜)的颜色和质地,完全可以改善人的视觉和触觉体验,这点我感触很深。自己和同龄人相比,之所以还没有花眼和生白发,应该得益于多年来的果蔬种植。每当自己工作、读书、码字、玩手机感到疲倦时,菜园自是我解除内压秘不外宣的最佳去处。正如一位朋友所言,姐种的不是菜,种的是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