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政协审议通过《关于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问题的建议》,建议推行积分落户制,以科技贡献、专业技能、在京时间等指标为考核项,计算非京籍人才的积分,积分达标即可落户北京。(6月21日《新京报》)

  “京籍”为什么可成为高积分者的“小红花”?因为背后有医疗、福利、教育、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一系列的福利。社会强烈呼吁的户改意义在哪里?当然是剥除附加在户籍之上的特殊利益,使之公平化。然而,“积分入户”却在固化既有户籍者的种种特权,这与户改的“平权”取向背道而驰。

  这令人想起前几天广州增城市公安局发布的通告,呼吁群众检举揭发聚众扰乱者,其中特别提出如举报者为外地人员,成绩突出者将“迁入当地户口”。举报可以落户,这不仅坐实城乡有别、本地户口高人一等的事实,还会让个别人觉得乱了才有举报立功的机会、有立功机会才能变成“本地人”——这是解决矛盾还是激化矛盾?

  “积分落户”与“举报落户”实质上并无差别,都打着正义旗号,却掩饰不住内里的矛盾:一者,户籍与非户籍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因社会吁求而有所弥合,相反在发达城市日益扩大;二者,公权部门习惯于简单的罚赏,总自以为赐予一些外来人员户籍特权,就能激活社会创造力。然而事实上,每一次以户籍为奖赏的榜单,都只会强化本地人员的优越感以及外来人员的自卑失落。

  关于“积分落户”,几年前浙江、广东等地已开始试点。由于种种客观阻碍因素,试点都是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之弊,遮蔽了“积分落户”的零星善意,要真正让外来人员融入城市,需要的不是户籍特权的些许恩赐,而是基于公平基础上的户籍改革突破性推进,撼动户籍配置资源的旧有格局,让户籍不再成为羁绊人才流动的障碍。